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2022证思路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证思路考点
1.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2.话题《洛阳伽蓝记》
3.话题自然文学
4.话题意境
5.话题中国戏曲【考点研究】
一、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述层次、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一一分析问题(本论)一一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
(一)立论提出问题(引论论点)一一分析问题(本论运用论据,展开论证)一一解决问题(结论)示例(2020新高考全国卷I)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驳论提出错误观点一一批驳错误观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力材料一的观点如下“在记载伽蓝时参用志怪笔法,并于都市变迁叙事中融注悲壮之情,开都市记体文学之先河”“《伽蓝记》借鉴京都赋艺术手法描写园林之美”“《伽蓝记》采用骈散相间的散文体式描绘都市风情”“《伽蓝记》在记述伽蓝时借用并发展了志怪笔法”“《伽蓝记》在时空交织、都市变迁中纳入悲壮之情”“总之,《伽蓝记》以京都大赋和骈散结合等笔法书写北魏洛阳城”A、C、D三个选项分别从“借鉴京都赋艺术手法描写园林之美”“采用骈散相间的散文体式描绘都市风情”“在记述伽蓝时借用并发展了志怪笔法”三个角度论证了分论点,可以作为论据B.“北魏统治者推行的汉化与佛教法化对中原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与材料一论点不吻合
5.
①《伽蓝记》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构成了一种时空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此结构严整绵密,将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②本书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人物传记市井景象等,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③记述园林建筑都市风情以及伽蓝时虽使用的方法不同,但其语言都简洁整饬,极富文采和文学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理解评价语的意思“整体组织上善于经纬,融史笔与文采于一炉是《洛阳伽蓝记》一书的不可多得之处”,由此可知,《洛阳伽蓝记》在组织上善经纬、写史以及语言文采上有特点,考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筛选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到《洛阳伽蓝记》是如何组织材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伽蓝记》在时空交织、都市变迁中纳入悲壮之情《伽蓝记》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构成了一种时空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杨街之记史,在时间上往往颠倒错置,不以编年为先后,视其所记之史与佛寺的关系而定这种严整绵密的结构,将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据此可以解答“善于经纬”这一评价再看书中是如何记述史实的如材料二第二段“《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依次写城内和城之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其以北魏佛救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以史家的态度、文学的手法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推崇”,据此可以解答“史笔”这一特点最后看语言文采如材料二第二段“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据此可以回答文采方面的特点
三、话题自然文学文本一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土地伦理”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
(1949)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在生物进化的长途漂泊之旅中,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无论人类有着何种企图,自然永远会自行其道为了跟自然同步,人类必须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他要人们“像山一样地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美国文学教授及评论家谢尔曼保罗则把旷野里淳朴的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他在《为了热爱这个世界》中写道“我扶着铁锹,眺望湖面此时,天色渐暗,飞云急渡,芦苇轻摇,这是一种纯属自然的美丽风景我领悟到我所成就的必须顺应和属于眼前的这种组合”在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由人间的亲情延伸向对大地的热爱,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定力又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反馈于人间我们不妨可以说,自然文学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类之间的亲情浑然一体,将土地伦理转化为社会伦理,将对大地的责任转换为对社会的责任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从理性上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从感性上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文学作家访问的对象,如梭罗所说“不是一些学者,而是某些树木”在自然文学作品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笔迹,而且还有他们的足迹这种与土地接壤的文学有着一种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魅力(摘编自程虹《寻归荒野》之《重述土地的故事》)文本二何谓自然文学?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关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上在一定意义上,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几乎就是同义词,但还不能说自然文学就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现代意义的词,在《诗经》与唐诗宋词里找不到而自然文学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诗经》开篇就是写一只落在河滩上的鸟,翘着尾巴仰着头,“关关”地叫一一这不就是自然文学吗?《诗经》总共305篇,言及动物和植物的就超过两百篇唐诗宋词里的动物、植物就更多了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唐代诗僧寒山的诗,得到日本人、韩国人,甚至美国人的推崇,固然有其道理,但还不能称其为生态文学寒山的诗最初是刻在树干和石头上的“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寒山的诗,多为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拙语俱巧,俗语俱趣,劝善戒恶,富于哲理然而,尽管如此,还很难在他的诗中发现那种“自觉的生态意识”我们对寒山不必苛求,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过去的一切现代生活制造着垃圾,制造着污染,也制造着浮躁、焦虑和惶恐自然文学提醒我们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春夏秋冬,四时有序山水相依,各有其位山之南,谓之阳;水之南,谓之阴山水不可颠倒,阴阳不可错乱自然文学主张,人应当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同时去感受生命的教诲,在简约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自然文学与穷奢极欲逆向而驰它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里去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自然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畸变、扭曲和贪欲及堕落,会产生一点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给出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自然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完全可能的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人格得到完善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诗作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这里还必须说说苏东坡北宋官场,风云跌宕苏东坡在失意的时候,并没有消沉、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寄情于自然、耕读、美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苏东坡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淡定中觅得趣味,在趣味中觅得快乐自然文学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自然文学并非时髦的文学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自然文学的美,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辞藻和句式,也不仅仅是指描述的对象,它更意味着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无论是我们置身的大地,享用的食物和空气,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
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土地伦理中,人类与大自然的感情可以双向转换,人类应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来顺应与自然的关系B.自然文学作家把自然万物作为访问对象,他们以自己的双脚感悟荒野、大地、山林鸟虫,人不再是主角C.寒山的诗多歌咏山林,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没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他的诗不能算是自然文学D.现代生活穷奢极欲,阴阳错乱,自然文学随其弊端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现代世界的扭曲与堕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如果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只有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与自然相互依赖,因为人类只是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B.相对传统文学中包含的战争、爱情、死亡等这些经久不衰的话题,文学还应涉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要探索与描述人走进自然的体验C.美国作家缪尔陷入人生低谷重见光明后,在美国西部森林和荒野中感悟到自然的美,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荒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D.自然文学满蕴美感,这种美体现在“关关雎鸠”的美妙叫声中,体现在苏轼的“门前万竿竹”上,还包含爱默生提到的“理智与信仰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自然文学的描述的一项是()A.美国作家奥尔森在《低吟的荒野》中描述了他走向荒野的历程,与星空、森林和河流对话,他发现,走向荒野,其实就是走向内心B.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古老、充满苦难的中国乡村,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及抗争与不屈等C.作家梁衡在中国大地奔走,跋山涉水到处寻找古树探访有关故事,创作了二十二篇关于古树的散文,出版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D.新疆作家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描写作者在北疆一个偏僻的村落里看到的及感受到的飞鸟、兔子、风中的野草甚至村头的阳光
5.《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文学名作,假如针对这部作品写一篇文学短评,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
三、话题自然文学【答案】
1.
①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自然文学,明确了自然文学关注的主角;
②然后辨析了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的区别,并论及自觉的生态意识;
③接着论述了自然文学的功能,指出其对人生的作用;
④最后指出自然文学的一切应该是美的,以此来收束全文(意思对即可)【解析】材料二中首先提出“何谓自然文学?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解释了什么是自然文学,同时“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写出了判断是否是自然文学的标准接着辨析了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几乎就是同义词,但还不能说自然文学就是生态文学”并论及自觉的生态意识,“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接着作者提出“自然文学主张,人应当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同时去感受生命的教诲,在简约中体味生活的意义”“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人格得到完善”,指出了自然文学的功能和作用最后,作者指出“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指出自然文学的一切应该是美的,以此来收束全文
2.A【解析】B.“人不再是主角”错误,说法太绝对,通过材料二”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可知C.“他的诗不能算是自然文学”错误,材料三中”唐代诗僧寒山的诗,……但还不能称其为生态文学”“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还很难在他的诗中发现那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可知,寒山的诗不算“生态文学”,但其是自然文学D.“自然文学随其弊端而产生”错误从材料二中“自然文学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并不是随着现代生活而产生的
3.C【解析】C.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人格得到完善”可知,是因为荒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美国作家缪尔陷入人生低谷重见光明后,在美国西部森林和荒野中感悟到自然的美,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4.B【解析】B.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中的主角仍然是人,乡村里的人,而不是自然,所以按材料二中“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标准来判断,它不是自然文学
5.
①以自然为主角,表现自然的美丽、野性、神秘等特征;
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
③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④运用第一人称,以写实为主的散文体式来描述作者的身体和精神的体验(意思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该通读《瓦尔登湖》全文,从材料一可知,“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所以,在写相关短评时,可以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作为一个分析点对作品进行解读;从文中“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可知,“荒野意识”是自然文学的特点之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作为自然文学名作,它也是充满着“荒野意识”的,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从“荒野意识”的角度对《瓦尔登湖》进行解读;从材料二“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上”可知,自然为主角,表现自然的美丽、野性、神秘等特征是自然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在短评中可以抓住这一特征来进行分析最后,可以从文体方面进行分析,从材料一”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抓住自然文学的文体特征,《瓦尔登湖》也具有这一文体特征,也是以第一人称,以写实为主的散文体式来描述作者的身体和精神的体验综合以上分析,在撰写短评时可以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来进行相关论述即可
四、话题意境文本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二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二《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二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文本二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一一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提出正确观点示例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答案
①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
②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
③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三)答题方法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提文章全貌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用简明的话把段意总结出来,理文章脉络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
3.分析各段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先要概括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信息概括要全面,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白分清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文章结构主要分两种一是总分式结构(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二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注意”首先、其次、再次”“第
一、第
二、第三”等表顺序的词,“和”“并且”“以及”等表并列关系的词,“然而”“但是”“不过”“其实”“相反”等表转折关系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等表示总结的词分析文章在表达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材料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标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结构层次,看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结构,还是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对照结构,然后概括层意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最后,组织语言有序作答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超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C.高远清澹的意境,不仅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4.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5.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四、话题意境【答案】
1.
①开头提出问题一一意境是什么;
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
③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解析】材料一共七段,开头第一段先提出问题,由“那么,什么是意境”,提出意境是什么的话题;然后,第
二、
三、四段分析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区别,
五、六段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第七段提出建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一的行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2.C【解析】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根据材料一“《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错误,从“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可知,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另外,“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的说法也不确切,没有注意文中“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的限制D.”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错误根据材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
3.D【解析】D.“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了文学形象
4.A【解析】从原文材料二“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可知,“与生活拉开距离”是指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生活拉开距离”
5.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解析】从材料一“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可知,意境是虚灵的;从材料一“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可知,意境是动态的;从材料一“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可知,意境是超越的、神圣的从材料二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可知,意境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从材料二“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可知,意境之美,使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五、话题中国戏曲文本一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在表演方面,中国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包含着音乐、舞蹈、雕塑、美术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一戏曲》)文本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拥有了他们,京剧艺术也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希望立足当下,戏曲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对于传统剧目必须精排精演,提升文本的整体质量对于新编剧目,一定要有深邃的内涵、明快的节奏、抓人的情节,服化道和音舞美等都需要全方位提升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大歌剧的路子,也要跳出一味重复过去个别成功剧目模式的路子,必须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年轻人爱看昆曲、京剧、梨园戏等戏曲剧种,视之为时尚,究其原因,一来是这些戏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剧种个性;二来,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它们都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些特质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个性追求,必然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与热爱近年来,戏曲艺术涌现了不少实验作品、跨界作品,引起了一些争议以前,大师们也常有反串,常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比如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才艺的展示,也是灵感的迸发,未尝不可但跨界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主流的传统作品牢牢守住戏曲的根京剧得姓“京”,昆曲得姓“昆”,戏曲的“底线”得经得住考验这个“根”要是不在了,“跨”也就说不上了另一个现象是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如今,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很多网站、APP成为戏曲展示平台许多戏曲院团和戏曲人都在上面开通账号,以短视频的形式普及推广戏曲信息时代,戏曲人不应墨守成规,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一方舞台网络上短平快的传播手段,也的确能快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培养潜在的观众我们不应排斥,但同时也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万不可恶搞,偏离戏曲传播的初衷培养观众是传统艺术的恒久之道戏曲人不能做“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的事,而应当主动出击,去赢得更多人的了解与热爱(摘编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文本三在信息时代,科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表现得十分明显从戏剧创作层面来看,传统戏剧更强调剧本的重要性,重视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形象的诠释,而现在,舞台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拓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一人一事贯穿的闭锁式戏剧结构,正逐渐让位于多视角、多线索交织的新结构样式;而以人物为主体、以行动为主线的戏剧叙事模式,正逐渐让位于人机互动、人偶配合、技术装置、声光造型等多元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科技对戏剧实践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的表现自然是舞台呈现剧场科技、智能舞台、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并且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些年出现的由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成的同名话剧,用上了全息投影、余光投影和裸眼3D等“黑科技二另外,观众与剧场空间及演员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了,三者形成了新的关系戏剧构作、景观剧、直面戏剧、浸没式戏剧等创作理念和剧场实践,都可以看作是观演关系变化调整的有效手段科技还改变了戏剧的传播方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现场录像NTlive,借助现代拍摄技术和传播手段,这些录像才可以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科技的支撑对于戏剧艺术是否必要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现代科技的出现则是晚近之事,既然古希腊的悲剧和神话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可见,艺术的价值似乎并不会由于科技的加入而增值戏剧艺术家应当具备高尚的美学情操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此才能将各种科技手段水乳交融地内化于创造中(摘编自《浅析科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
1.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种虚拟空间可体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特点B.昆曲、京剧、梨园戏等戏曲剧种被年轻人视为时尚,原因在于它们是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的综合性艺术C.为更好地普及推广戏曲,我们要守住网络传媒这块戏曲传播的主阵地,为优秀戏曲作品搭建更多的网络平台D.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多元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彻底取代了以人物为主体、以行动为主线的戏剧叙事模式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戏曲发展离不开年轻观众,一定要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去传播戏曲文化B.中国戏曲的表演强调神似和写意,这说明舞台上呈现的生活是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C.在信息时代,戏曲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戏曲作品要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D.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舞台实践的探索与拓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人关注戏剧文本
4.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武家坡》一剧中,薛平贵“一马离了西凉界”等十句唱腔,时间长度不过五分钟左右,却走过了从西凉到大唐千里之遥的路程B.《拾玉镯》一剧中,孙玉娇关门、赶鸡、喂鸡、穿针绣花等,都是无实物表演,剧情主要靠演员的做工、舞蹈、身段、表情来表现C.新编戏剧《梦》中,除了说书人叙述的四个梦等有吸引力的内容外,还运用了灯光变换等舞台艺术,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D.《秋江》陈妙常乘船追赶心上人一段,表演上采取了磋步、捻步等步法,再加上优美的动作、载歌载舞的表演,极具艺术的美感
5.你认为,戏剧艺术是否需要科技的支撑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话题中国戏曲【答案】
1.首先提出观点,“戏曲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接着指出,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戏曲有充分的自信去拥抱年轻人;然后反思当前我国戏曲行业中的两类现象,指出戏曲跨界要坚守戏曲的“底线”,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结合要守住戏曲传播的初衷;最后发出呼吁——戏曲要主动培养观众【解析】第一段提出观点“立足当下,戏曲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二然后第二段分析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自信这些特质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个性追求,必然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与热爱第三段指出“近年来,戏曲艺术涌现了不少实验作品、跨界作品,引起了一些争议”,反思跨界要守住坚守戏曲的“底线第四段指另一个现象是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结合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万不可恶搞,偏离戏曲传播的初衷最后一段,发出呼吁戏曲“应当主动出击,去赢得更多人的了解与热爱二
2.A【解析】B.“原因在于它们是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的综合性艺术”以偏概全材料二第2段表述为“究其原因,一来是这些戏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剧种个性;二来,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它们都是集表演、音乐、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工C.“网络传媒这块戏曲传播的主阵地”无中生有“网络传媒这块戏曲传播的主阵地”在文中并无体现原文只是说“网络上短平快的传播手段,也的确能快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培养潜在的观众我们不应排斥,但同时也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万不可恶搞,偏离戏曲传播的初衷二D.“彻底取代了”错误材料三表述为“以人物为主体、以行动为主线的戏剧叙事模式,正逐渐让位于人机互动、人偶配合、技术装置、声光造型等多元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
3.B【解析】B.“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写意,舞台上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4.C【解析】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强调神似、写意,具有高度综合性,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等方面A.“时间长度不过五分钟左右,却走过了从西凉到大唐千里之遥的路程”,强调神似B.“无实物表演,剧情主要靠演员的做工、舞蹈、身段、表情来表现”,强调神似、写意C.属于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转化符合题干要求D.“采取了磋步、捻步等步法,再加上优美的动作、载歌载舞的表演”,强调神似、写意,具有高度综合性符合题干要求
5.观点一我认为戏剧艺术不需要当代科技的支撑理由
①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不是科技所能赋予的;
②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现代科技出现前,就有了许多至今仍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
③科技本身并不能提升艺术的价值观点二我认为戏剧艺术需要当代科技的支撑理由
①在信息时代,科技可以助力戏剧艺术,使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
②将新兴科技与传统戏剧艺术相结合,有助于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观众
③当科技手段内化于戏剧创造中时,有助于提升艺术的价值【解析】如认为戏剧艺术不需要当代科技的支撑结合“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分析,主要从中国戏曲的特征角度分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不是科技能赋予的结合“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现代科技的出现则是晚近之事,既然古希腊的悲剧和神话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分析,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与科技关系不大结合“艺术的价值似乎并不会由于科技的加入而增值”分析,文中得出结论“科技本身并不能提升艺术的价值”如认为戏剧艺术需要当代科技的支撑结合“另一个现象是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如今,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很多网站、APP成为戏曲展示平……近与网友的距离、培养潜在的观众”“科技对戏剧实践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的表现……并且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等分析,在信息时代,科技可以助力戏剧艺术,使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结合“科技还改变了戏剧的传播方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现场录像NTlive,借助现代拍摄技术和传播手段,这些录像才可以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分析,有助于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观众结合“戏剧艺术家应当具备高尚的美学情操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此才能将各种科技手段水乳交融地内化于创造中”分析,当科技手段内化于戏剧创造中时,有助于提升艺术的价值按照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序作答,作答力求完整、简明、条理清晰【答题格式】1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提出;2然后……分析问题+如何论证一一论述角度、论证方法;3最后……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总结呼吁、指出办法【考题对接】
一、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文本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已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已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一一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一一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
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
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
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一、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答案】
1.
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
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二、话题《洛阳伽蓝记》材料一六朝时期,地志写作空前繁盛与史书地理志崇尚实用不同,此时期的地志更加注重自然山水的描写和人文轶事的记述,具有地理与文学相互渗透融会的特点,北朝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堪称代表《伽蓝记》虽以记为名,却以京都大赋及骈散结合等方式书写园林建筑之美和都市风情故事同时,在记载伽蓝时参用志怪笔法,并于都市变迁叙事中融注悲壮之情,开都市记体文学之先河《伽蓝记》借鉴京都赋艺术手法描写园林之美在杨衙之看来,洛阳乃承续华夏正统之地,是汉文化正朔之所在他在《伽蓝记》中表现帝京空间之美时,自然会采用京都赋的写法洛阳作为北魏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市城市园林的大规模营造为杨衙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伽蓝记》堪称中古园林文学的代表皇家园林的庄严与奢华,私家园林的富丽与雅致,寺庙园林的幽静与禅意,借作者生花之妙笔,曲尽其胜状与风姿《伽蓝记》采用骈散相间的散文体式描绘都市风情六朝骈文兴盛,杨衙之创造性地将骈文元素融入散文写作之中,描绘帝京风俗、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及市井风情等,形成“秘丽秀逸”的文学风格如杨街之描写洛阳大市的繁华“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堤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以骈俪之笔生动地展现了洛阳贸易之盛、货物之丰、商人之富又如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酿美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蕃,路逢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则采用散体,寥寥数语,而形神兼备,《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或从此化出作者或散或骈,运用自如,贵族与市民生活杂陈其间,凡人与狐魅诡秘邂逅,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都市风情画《伽蓝记》在记述伽蓝时借用并发展了志怪笔法《伽蓝记》记录了许多与伽蓝相关的神怪故事如《昭仪尼寺》记光明寺中金像与菩萨合声喝贼事,《修梵寺》写邢峦贪据董卓财物经年而卒事,《平等寺》写寺中金像每当国有变乱之前必先发佛汗事等,都采用了志怪笔法这一笔法承续《搜神记》并有所发展,故事情节比较复杂而富有变化,人物形象也刻画得较为丰满生动《伽蓝记》的志怪描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一方面,标志北朝志怪文学所取得的成就魏晋以后,志怪小说在南朝蓬勃发展,现存的志怪小说几乎全是南朝作品《伽蓝记》的出现,表明北朝在志怪小说发展中亦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不同于一般“为志怪而志怪”的写作传统,《伽蓝记》采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将志怪与史事融为一体,对后世唐传奇如陈鸿《长恨歌传》、杜光庭《虬髯客传》等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伽蓝记》在时空交织、都市变迁中纳入悲壮之情《伽蓝记》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构成了一种时空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杨衙之记史,在时间上往往颠倒错置,不以编年为先后,视其所记之史与佛寺的关系而定这种严整绵密的结构,将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作者在著述时采用了两种判然不同的心态和笔调记录寺庙时客观而冷静,叙述历史时则惰感激越一方面,杨衡之出于北魏洛阳为天下正统的认识,对北魏鼎盛的国力和中原文化充满自豪之情;而凡牵涉南朝的人事,则皆以“吴儿”“伪齐”“伪梁”称之,鄙视意味甚浓另一方面,作者在叙事之中流露出相当浓郁的感伤情怀,尤其在叙述北魏灭亡时,笔物往往带着悲怆难抑的感情总之,《伽蓝记》以京都大赋和骈散结合等笔法书写北魏洛阳城,集聚了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展现出中古都市文学空间化叙事的新视野,有着震撼心灵的穿透力《伽蓝记》的都市书写,为后世都城文学树立了典范(摘编自王建国《〈洛阳伽蓝记》的都市书写》)材料二洛阳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改革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洛阳的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而且是北魏国运的象征经历了巨大历史变故的作者在“重览洛阳”之际,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依次写城内和城之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其以北魏佛救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以史家的态度、文学的手法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推崇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将丰富的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摘编自“北地三书”一一《洛阳伽蓝记》)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书地理志崇尚实用,六朝时期的地志地理与文学相互渗透融会,更加注重描写自然山水和记述人文轶事
8.《伽蓝记》中关于刘白堕善酿美酒的记载,对后世小说《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有很大的影响C.《伽蓝记》发展了志怪笔法,把真实与虚构相结合进行创作,将志怪与史事融为一体,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D.洛阳之所以寺宇繁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孝文帝推行改革,使都城洛阳空前繁荣;二是贵族阶层佞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都城洛阳,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承续华夏正统的地方B.魏晋以后,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不均衡,《伽蓝记》的出现,填补了北朝在志怪小说发展中的空白C.《伽蓝记》中既透出杨衙之对北魏鼎盛国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又有其悲怆难抑的感伤情怀D.杨街之立志”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意为让后世借《伽蓝记》了解洛阳的繁荣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伽蓝记》中描写高阳王元雍的府宅“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字”这里的“飞檐反宇”是从张衡《西京赋》“反宇业业,飞檐献献”之语化用而来B.《伽蓝记》保存的有关建筑园林、教法流播、民俗风情等大量资料,表明北魏统治者推行的汉化与佛教法化对中原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C.《伽蓝记》中“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僚案成群,俊民满席丝桐发响,羽觞流行,许赋并陈,清言乍起”,用骈俪手法记述贵族文人的交游和雅集D.《伽蓝记》卷二《崇真寺》写比丘惠嶷死后复活,详细叙述了阎罗王检阅之事及刘宣明,死后尸行百步之事,采用了志怪笔法
5.有文论评价,“整体组织上善于经纬,融史笔与文采于一炉是《洛阳伽蓝记》一书的不可多得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二、话题《洛阳伽蓝记》【答案】
1.
①文章先将六朝时期的地志与史书地理志作比较,点出《伽蓝记》为六朝时期地志的代表,指出其写作特点以及开都市记体文学之先河的作用,
②然后分别从“借鉴京都赋艺术手法描写园林之美”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③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文字,第一段“六朝时期,地志写作空前繁盛与史书地理志崇尚实用不同”将六朝时期的地志与史书地理志进行比较,点出“北朝杨衙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堪称代表”,并指出“同时,在记载伽蓝时参用志怪笔法,并于都市变迁叙事中融注悲壮之情,开都市记体文学之先河”,这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到第五段为第二层,每一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即“《伽蓝记》借鉴京都赋艺术手法描写园林之美”“《伽蓝记》采用骈散相间的散文体式描绘都市风情”“《伽蓝记》在记述伽蓝时借用并发展了志怪笔法”“《伽蓝记》在时空交织、都市变迁中纳入悲壮之情”,这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采用并列结构第六段“总之,《伽蓝记》以京都大赋和骈散结合等笔法书写北魏洛阳城,集聚了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展现出中古都市文学空间化叙事的新视野,有着震撼心灵的穿透力《伽蓝记》的都市书写,为后世都城文学树立了典范”以“总之”对上文进行总结
2.B【解析】B.“对……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有很大影响”错误,原文”《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或从此化出”,“或”表明是一种推断,选项说“有很大的影响”,说法绝对化
3.C【解析】A.“一直”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洛阳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知,是有一个起止时间的,即“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止”;“是承续华夏正统的地方”错误,这只是杨街之的看法,不是公认的结果B.“填补了北朝在志怪小说发展中的空白”错误,原文是“《伽蓝记》的出现,表明北朝在志怪小说发展中亦有一席之地“,这并不能表明北朝当时没有志怪小说,因此不能说是“空白”,曲解文意D.“意为让后世借《伽蓝记》了解洛阳的繁荣”错误,杨衙之的意思其实是让读者了解北魏佛教的隆盛景象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