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提2022升性专练(含答案)2022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提升性专练考点
1.李白《劳劳亭》与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
2.岑参《送李副使赴磺西官军》
3.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6.[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考点解读】
一、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4关”“舟”“瀛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瀛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
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没有写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之情,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只在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也可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三、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
①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mao【注释】
①“旄头”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连用“轮台城”一词,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B.三至六句写敌军大举进犯且来势迅疾,渲染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C.本诗末四句之前皆两句转韵,节奏短促;末四句一韵而下,传递出奏捷的轻快D.本诗既表达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也表达出英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四边伐鼓雪海涌……沙口石冻马蹄脱”六句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答案】
1.D D.【解析】“担忧与不舍”错误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全诗充满浪漫并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诗中没有表达诗人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
2.
①“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
②“兵气连云屯”“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和战争的惨烈
③“风急”“雪阔”“石冻”等描写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战争的残酷【解析】“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意思是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其中“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的意思是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前句运用以强衬强的手法,诗人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是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兵气连云屯”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后句借“白骨缠草根”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意思是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这两句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烘托战争的残酷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为了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注释】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角军中的号角(mdo)旄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chdn)单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译文】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上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黎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战鼓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三军四起犹如雪海浪涌,敌营阴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战场上沉杀气直冲云霄,剑河寒风白骨还缠着草根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立誓报效国猛烈大雪鹅毛,亚相勤于王家平定边境如今将军功名政甘冒辛苦,古来青垂史名胜过古人屡见不鲜,【赏析】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汽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祉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日“急”,写雪片日“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754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公元年(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并无二致
四、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四、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答案】
1.C C.【解析】“淡淡的失落”错误“谁料”指的是谁也没想到,“儒冠”指的是儒生戴的帽子,代指朋友,本句表达出乎作者的意料,让作者很吃惊,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这三句词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五、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送灵澈上人
①还越中刘长卿禅客无心杖锡
②还,沃洲
③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屐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注释】
①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
②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
③沃洲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B.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履”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C.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
2.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答案】
1.D D.【解析】“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错尾联的意思是,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云木苍苍但闭关”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不是选项说的意思
2.
①动作描写灵澈上人拄着锡杖返回山林,在清溪边倚靠在树下,写出了他回山林的执着和山林生活的悠闲
②外貌描写灵澈上人脚穿破旧的鞋子,穿着手补的棉衣,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
③侧面描写深山草堂、溪水清澈、云木苍苍,写灵澈上人的居住环境,以及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与敬重,都从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解析】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正面描写有动作描写,“禅客无心杖锡还“,“杖锡”写上人拄着锡杖往返山林,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写出人物的自在洒脱;“独向青溪依树下”,“依”字写出上人的动作,面向清溪背靠大树赏景,写出人物的闲适还有外貌描写,上人脚穿“敝屐”,身穿“手绽寒衣”,刻画出一位不以物质萦怀,生活简朴的高僧形象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如上人所住地方为“深处草堂”“清溪”“云木苍苍”,深山草堂,溪流潺潺,高山之上云雾缭绕,满目苍翠,居住在这样的地方,上人一定是一位睿智的得道高僧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另外通过诗人对上人的不舍,“那堪别后长相忆“,也烘托了上人的形象【注释】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闭关闭门谢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译文】禅客无心拄杖归去,沃州深山草堂闲居身随鞋走脚踏残雪,手补寒衣入住旧屋青溪树边一人独依,人间白日空照寰宇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六、[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蝶恋花早行[宋]周邦彦月皎惊乌柄不定更漏将残,辘帮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三句视听结合,从深夜写到将晓,暗示行者整夜都不曾合眼,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B.“冷”字一语双关,既写泪水落枕,枕芯湿透,枕着感到寒冷,又表现出离别前女子的忧伤和痛苦C.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行人远去,仍回望已隐入地平线的高楼,只剩斗柄横斜寒露袭人,鸡声四起D.全词描述行者辞家早行的全过程,有时间的推移,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和表情等,表现了离情
2.本词“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和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写离别时的场景,你认为它们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理由
六、[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答案】
1.A A.【解析】“直接抒发”错“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骄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骄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应为“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
2.同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异《蝶恋花》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雨霖铃》正面描写,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蝶恋花》有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话别满是离愁,令人心碎,难以忍听;《雨霖铃》别时诉无语,泣无声,但却无声胜有声气结声阻,更见内心悲伤【解析】先看相同点,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别时难舍难分之情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再看不同点,二者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一个无声饮泣,一个有离别的话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白描手法,正面直接描写情人分别时的动作和神态,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这是通过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人没有说话,只是通过紧握的双手,通过朦胧的泪眼互相凝视,将彼此的不舍传达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别语愁难听”,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令人心碎,难以忍听【注释】月皎月色洁白光明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第辘井上汲水静辘转动的声音眸眼珠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语言特点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
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译诗南浦别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地分别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考题对接】炯炯明亮貌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阑干横斜貌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译文】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骄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赏析】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轮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骄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耕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那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砂”、“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一、李白《劳劳亭》与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1#
①,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李商隐暂凭尊酒道无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
②惜长条【注释】
①无怪无聊
②争拟怎拟,即不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这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高度概括,破题点旨,将离别伤心情怀聚集到劳劳亭B.李白这首诗因地起意,构思新巧,移情于景,风格俊逸,语言明快自然C.李商隐这首诗形象鲜明,语言新颖,体现了朦胧的美学追求D.李商隐这首诗前两句先写双方的心绪,再写对居者的劝慰,“损”和下句“惜”呼应
2.这两首诗都写了“离亭(劳劳亭)”“春风”“柳条(长条)”“离别”,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一、李白《劳劳亭》与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答案】
1.C C.【解析】“体现了朦胧的美学追求”错误李商隐的这首诗并不晦涩难懂,其含义明朗,语言朴实简明如尾联“损”和下句“惜”,写出了双方的心绪和对居者的劝慰
2.同
①都以“离亭”为话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
②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异两诗的结论相反
①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
②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有长条可折以表达情意,不惜催促杨柳生长供人攀折【解析】本题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异同两首诗都以离亭为题,都借助“折柳赠别”,都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可谓有异曲同工、相映成趣之妙不同之处在于,《劳劳亭》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李白诗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移情于物,托物言情,别具新意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诗“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把离愁别恨融人独到的议论中作者先用暗喻(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明明白白地说非折不可既然如此,为了让离别之人在临别之际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春风又怎么会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情攀折呢?李白《劳劳亭》原诗译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注释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知理解遣让赏析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二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暂凭樽酒送无惨,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原诗译诗暂凭尊酒道无惨,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注释离亭离别的驿亭,即驿站,是离别处赋得折杨柳赋诗来咏折柳送别《折杨柳》是曲子名送遣散lido无惨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赏析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二、岑参《送李副使赴磺西官军》送李副使赴硬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
①,岂能愁见轮台月
②脱鞍暂入酒家声,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
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磺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故作反问,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也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本诗的情感推向高潮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岑参《送李副使赴磺西官军》【答案】
1.B B.【解析】“悲情切切”错“击胡”即点明此次西行的使命,因而本首诗歌与一般送别诗不同,无凄凄惨惨的离别之情,而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2.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
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解析】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磺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
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注释】⑴硬西即安西都护府⑵火山又名火焰山⑶赤亭道口:为善口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李副使赴硬西经过此地
(6)酒家声此代指酒店【译文】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知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哪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请您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送您下马暂进入酒家井,功名富到万里之外西击胡您真是贵只向马上求取,一位英雄大丈夫【赏析】751这首诗作于公元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硝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送李副使赴磺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751)天宝十年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磺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因此诗的开头两句就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我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哪里会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将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