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届高考二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解2022读与专练(含答案)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解读与专练考点
1.《明史熊概传(节选)》
2.《旧唐书李光弼传(节选)》・
3.《陈书-吴明彻传(节选)》
4.《明史魏骥传(节选)》・
5.宋濂《环翠亭记(节选)》【考点研究】
一、主观概括评价题的命题角度序号类型6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7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8探寻事件原因
(一)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解题关键确定区域一一划分层次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
①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②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示例1】文段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晋苛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弹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二、《旧唐书李光弼传节选》【答案】・
1.在营帐中休息,过家门而不入;解除围困三天后才回家【解析】首先找到相关区域“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然后筛选信息,由“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可知,李光弼安置营帐来休息,过家门而不入由“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可知,解除围困后又停了三天才回家
2.A【解析】句意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于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易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于相州”是“围安庆绪”的后置状语,故应在“相州”后断开,排除BC;“彼惩嘉山之败”中,“彼”主语,“惩”是谓语,“嘉山之败”是宾语,主谓宾完整,不能断开,排除D
3.C【解析】C.“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说法错误,应是“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4.B【解析】B.“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仍将崔众斩杀”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使者内诏不敢出”可知,使者并没有宣读诏书
5.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慰民心2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解析】第1句,“酹”,“出”“慰”三处第2句,“狂易”“付兵”收系二【译文】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的父亲叫李楷洛,封蓟国公因骁勇果敢而闻名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开始做官任左卫郎玄宗一心搜求良将,交付河北、河东的军事,询问郭子仪,郭子仪举荐说李光弼能够担当军事重任天宝十五年,李光弼兼任河北节度使,攻克赵郡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常山成为战场,死人遍野,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慰民心李光弼率领五千景城、河间兵马进入太原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子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被关押起来了,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就斩杀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剩下的兵士都是乌合之众,不到一万人众人主张修缮城池来对付敌人,李光弼说“城墙周长四十里,叛军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役使人们再修城,是未见到敌人而使自己先疲困了”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于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易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让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在徐州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停止朝令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三、《陈书-吴明彻传(节选)》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莹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秋而大获,足充葬用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馁,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略通其妙,高祖深奇之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五年,明彻总统众军十馀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王琳将兵拒守琳至,与刺史王贵显保其外郭明彻以琳初入,众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溃,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援甲胄,四面疾攻,一鼓而克,生禽王琳景和惶惧遁走诏遣谒者萧淳风,就寿阳册明彻,明彻登坛拜受,将卒莫不踊跃焉初,秦郡属南兖州,后隶谯州,至是,诏以谯之秦、吁哈、神农三郡还属南兖州,以明彻故也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逢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道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吴明彻在吕梁之战中为何战败被擒?请简要说明原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建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8.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C.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D.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东宫直后即太子侍卫官B.粟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麦是粮食的统称C.古代内城外围加筑的城墙称为“郭”;古代内城墙叫“城”,外城墙叫“郭二D.甲胄即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鳌,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明彻幼年而孤,生性至孝他感慨亲人去世却没有好好安葬,家中穷得无力筹办,于是勤力耕种,秋天获得大丰收,满足了安葬之用B.吴明彻救济邻里,仁慈爱民天下大乱,他见乡亲挨饿,将家中粮食分给他们,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许多人靠这些粟麦生存下来C.吴明彻涉猎广泛,略通天文他涉猎一些书史经传等典籍,还曾去汝南向周弘正学习天文,大略地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赢得了高祖的赏赐D.吴明彻面临强敌,当机立断进攻寿阳时,他分析形势,看准时机,突袭王琳;面对皮景和的十万援军,他果断出击,四面急攻,大败敌军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2)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三、《陈书-吴明彻传(节选)》【答案】
1.
①周王轨阻断行船水路,将士担忧恐惧,军心涣散
②退兵时,水流变小,战船不能渡河,部队溃散【解析】根据“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概括出“周王轨阻断行船水路,将士担忧恐惧,军心涣散”;根据“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概括出“退兵时,水流变小,战船不能渡河,部队溃散二
2.D【解析】句意为吴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领部属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吴明彻就用拦坝的方法将清水逼入城中,在城下用舟舰团团围住,发动猛烈的攻击“拒战”意思是“抵抗”,与“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构成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环列舟舰于城下”中“环”是“列”的状语,“环列”意思是指环围排列,即团团围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3.B【解析】B.“麦是粮食的统称”错,“麦”不是粮食的统称,“粟”是粮食的统称
4.B【解析】B.“……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错,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不是盗贼躲到了他这里
5.1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2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解析】1诣,拜见;降阶,走下台阶,以示恭敬;即席,就座;论,商讨2兵,作动词,用兵,即行军作战;结营,搭建军营;明,明显吾知其不敢战明矣,判断句,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译文】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吴明彻年幼丧父,他本性至孝,十四岁那年感慨父亲死了却没有坟地,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到秋天大丰收,足够安葬之用吴明彻以布衣身份出任梁朝东宫直后,到侯景侵犯京师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三千多斛粟麦,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他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少盗贼们听说了这件事,就避让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非常多高祖镇守京口时,十分诚恳地约请吴明彻与自己结交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吴明彻曾经读了一些书史经传,又到过汝南向周弘正学了天文,大体上晓得了其中一些奥妙,高祖非常赏识他太建四年,天子征召吴明彻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定策北伐并亲自出征五年,吴明彻总领各路军马十余万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王琳领兵据守王琳到了,与刺史王贵显保守外城吴明彻断定王琳初到,人心还没有归附他,就趁黑夜发起进攻,结果王琳的士卒半夜溃散,齐军退保相国城和金城适遇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王琳,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走逃遁天子诏令派遣谒者萧淳风,到寿阳册封吴明彻,吴明彻登台拜受,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雀跃欢呼九年,天子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领部属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吴明彻就用拦坝的方法将清水逼入城中,城下用舟舰团团围佳,发动猛烈的攻击周派遣上将军王轨用铁链连贯车轮封锁水面,阻断吴明彻的船路吴明彻的将领听说非常恐惧,纷纷议论要破坝撤军,用船只装萩马匹而退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就派萧摩诃率领数千军马先撤回随后吴明彻亲自破坝,借水势退军当退到了清口,水势逐渐衰弱下来,船舰都渡不过去,众多军兵尽皆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四、《明史魏骥传(节选)》・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日“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问日“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日“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粉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二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二(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8.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各类图书七八千种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D.魏骥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四、《明史魏骥传节选》【答案】・
1.
①身为臣子,要一心为国,不徇私情
②作为辅臣,其职责是为国家选拔贤才
③以公事为私事,不会有好的结果【解析】由“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可知,作为辅臣,其职责是为国家选拔贤才由“不得私一座主”可知,身为臣子,要一心为国,不徇私情由“渠以朝廷事为一已事,安得善终”可知“以公事为私事,不会有好的结果”
2.B【解析】“宜”为“应该”之义,与“老”无法相配,应与“令去繁就简相连,故排除A、D项;“复以老辞”的人是魏骥,不是“吏部”,“南京吏部”为一个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C项“时务”为“条上”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C、D项句子翻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如果考虑到他年老,应该让他离开工作繁重的职位而担任工作简单的职位,于是改到南京吏部任职,他再次因为年老而辞官,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逐条上陈当时大事,大多被施行
3.D【解析】D.错在“财政”,这是户部掌管之事
4.C【解析】C.错在“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此意于文无据
5.1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2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解析】1重要词语“恤”,慎重;“辟”,死罪;“或”,有人⑵“诣”,赶赴;“阙”,朝堂;“振”,通“赈”,救济;“许”,答应【译文】魏骥,字仲房,是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他常在半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皇帝召他修撰《永乐大典》书撰写成功后,因为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皇帝对他说“刘履节担任了九年御史,高皇帝才任命他做了这个官,这不是轻易任命给人的”正统三年,召入试用为行在所吏部左侍郎,过了一年实授此职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到礼部任职,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如果考虑到他年老,应该让他离开工作繁重的职位而担任工作简单的职位,于是改到南京吏部任职,他再次因为年老而辞官,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逐条上陈当时大事,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退休魏骥做官总是按基本原则去做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然位居冢宰,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问题根据该段,概括冯友治理苛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答案
①治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
②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二)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解题关键审明题意一一分辨事件一一辨明情感答题重点据事求理
①吃透要求,全面概括
②积累用词,抠文提炼
③多点概括,避免重合【示例2】文段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皮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问题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答案
①淡泊功名;
②崇尚古风;
③狷狂不羁;
④安贫乐道;
⑤孝顺母亲
(三)探寻事件原因考点解读作答要求简要说明然而现在没有在朝廷任职希望您稍稍等待,您的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偏私一个老师”魏骥回来后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魏骥端正厚道、谨慎,但性情刚劲正直,喜欢辨别明白君子和小人(魏骥)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从前多水灾,有宋代的县令杨时治理湖堤的遗迹魏骥倡议修筑螺山、石岩、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胡利乡里人依赖它荻利(魏骥)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侍奉担任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有时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他回答说“我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安抚了他之后才离去去世后,皇帝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萧山的老百姓一直感激魏骥,到朝廷请求在德惠祠祭祀魏骥来配享杨时皇帝下诏说“可以”
五、宋濂《环翠亭记(节选)》环翠亭记宋濂
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络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日“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巢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
1.分析第
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3.第
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A.而B.为C.以D.盖
4.对第
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
8.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
五、宋濂《环翠亭记(节选)》【答案】
1.第
②段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后来国家太平,许仲孚又重建环翠亭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引出下文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的议论【解析】从内容看,第二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的情况;第二句“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写天子出现,天下太平;第三句“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三年而成林”写许仲孚重建环翠亭从结构看,上文“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下文“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议论据此可知,第二段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本文记叙了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并由亭子的兴、废到再兴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文章最后阐发主旨,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进而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解析】结合第一段“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可知,记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为联绿涵,无有亏欠”可知,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结合第四段“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可知,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可知,阐发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的主旨;结合“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可知,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
3.A【解析】根据语境,前面“植竹万竿”与“构亭其中”是并列关系,句首需要一个表并列的连词A.而连词,“而”用在句首,表并列B.为没有连词的用法C.以作连词,多用于句中D.盖用在句首作连词,表原因
4.C【解析】C.“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错,“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写的是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的样子不是“水流”的样子【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荷花,鲜亮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太平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并在竹林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晨光照耀下的竹林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光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到来虞文靖公听说后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许仲孚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到了壬辰动乱时,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都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亲戚关系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为他祝福,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在景物的美好中怡乐性情,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那么江西各个郡县的百姓生活也是这样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也是安乐地生活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答案来源原文概括理解分析解题关键厘清因果答题重点据文究因
①理清角度,概括原因
②分清层次,准确转译
③因果验证,调整表述【示例3]文段跳、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问题赵瞻为什么反对讨伐青唐首领?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
①要以诚信为本;
②青唐首领没有违犯王法;
③战祸从此再起
二、主观题答题步骤第一步审准题干一一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第三步规范表述一一编排有序,控制字数【考题对接】
一、《明史熊概传(节选)》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峭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千、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士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完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皇上升任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士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B.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C.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D.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士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C.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太宗D.“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悬壶、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峭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熊概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押送至京城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僮,请求停止行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一、《明史熊概传(节选)》【答案】
1.
①前几任官员在江南治水无功,不体恤百姓,还有的欺骗皇上,每年都上报说丰收
②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
③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解析】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概括为前几任官员在江南治水无功,不体恤百姓,还有的欺骗皇上,每年都上报说丰收“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概括为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概括为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2.B【解析】“宣宗召福还”的意思是宣宗召回岳福“宣宗”作主语,“召”作谓语,“福”作兼语,“还”作“福”的谓语,故应在“还”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D项“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意为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南畿浙江设巡抚”作主语,“自此始”作谓语,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断句后,句子的翻译为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
3.D【解析】D.“悬壶”不是对百姓的称呼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
4.B【解析】B.“以布政使的身份”错,原文“命以原官……巡视南畿、浙江”,原官是“按察使”,所以是以按察使的身份参与巡视的
5.
(1)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2)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解析】第
(1)句关键得分点为
(1)“以,根据;“便宜”,根据实际情况,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发”发放;“闻于朝”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朝闻”;“赡”,供给、供应第
(2)句关键得分点为“阴”,副词,暗中、暗地里;“廉”,动词,调查;“由是”,连词,因此、从此;“益”,副词,更加、越发【译文】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他幼年成了孤儿,随母亲改嫁至胡家,于是假托姓胡永乐九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御史的官职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崎溪蛮人大规模出动劫掠,布政使谋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警戒而已J后来果然贼寇没来过了很长时间,他调任广东洪熙元年正月,命他以原官的身份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京后,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代替他,且兼管农业方面的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欺骗他死后,左通政由岳福继任,岳福平庸懦弱,不做事情仁宗代理国政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因此有这个任命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浙西豪强握有郡县官员的短处,长期做不法之事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熊概将他逮捕诛杀过后,又把几十个罪大恶极的豪强全部逮捕,加刑具押送至京城,于是奸民驯服各卫所的运粮不能为继,军队缺粮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独断专横,放纵士兵骚扰百姓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僮,请求停止这种行动宣德五年,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管南都察院事务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宣德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案卷,熊概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吃代食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皇上令使者前往祭奠,派船送他归葬
二、《旧唐书李光弼传(节选)》・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玄宗眷求良将,委以河北、河东之事,以问郭子仪,子仪荐光弼堪当闽寄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众议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武穆(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
1.在与史思明、蔡希德的战斗中,李光弼不顾家事,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B.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工C.三军,泛称军队,春秋时,大国多设上军、中军、下军,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D.武穆,谥号封谥“武穆”的人,一般生前有着卓越成就,岳飞也被封此谥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弼颇有才略,得到官员举荐李光弼年轻时从军,刚毅有才略;玄宗搜求良将来交付河北、河东的军事,询问郭子仪,郭子仪举荐了李光弼B.李光弼敢作敢为,斩杀失德官员崔众经常轻慢节度使王承业,李光弼向来心有不平,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仍将崔众斩杀C.李光弼力排众议,作战讲究策略面对史思明、蔡希德军队的攻打,李光弼并没有采纳众人修缮城池的建议,而是造摞石车来发射石头砸击叛军D.李光弼战斗尽力,治军十分严明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奋力作战,率军杀戮的敌军同己方伤亡人数相当,其他军队溃散后抢劫,他却整治军队回太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