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届高考语文考点二轮复习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2与专练(含答案)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与专练考点
1.《史记楚世家(节选)》
2.《宋史•赵开传(节选)》
3.《新唐书毕诚传(节选)》・
4.《明史齐之鸾传(节选)》・
5.《明史宋濂传(节选)》・【考点研究】
一、八大典型陷阱序号类型解析示例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2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2016年全国卷H)“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3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2017年全国卷I)“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5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6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2019年全国卷n)“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7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2018年全国卷II)“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8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2018年全国卷I)践昨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二、四大解题技巧序号类型解析示例1调动积累直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019年全国卷ni)“殷纣”一词,联系古装电视剧《封神演义》,“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注释、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2018年全国卷H)“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可联系《张衡传》中“又多豪右,共为不轨”的课文注释来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2017年全国卷I)“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二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2018年全国卷I)”《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项表述正确【考题对接】
一、《史记楚世家(节选)》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体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郑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厄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饮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我!”罢兵去(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羊,表示犒劳军队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的后裔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退兵离开宋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一、《史记楚世家节选》【答案】
1.A【解析】A.小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错误“戎”是中原王朝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来自中原的西北部
2.D【解析】句子大意是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况且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田主取其牛”,是说“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牛”是“取”的宾语,“牛”后断开;“则不直矣”的主语是“径者”,要连在一起,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后面“率诸侯”所做的事是“伐之”,要连在一起,排除A
3.C【解析】C.“平等条约”有误,原文有“子良出质”一句,楚庄王已接受了郑伯的投降,胜负已定,已无“平等”可言
4.1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