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案(份打20206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
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赏析指导)
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答作者以前颇事豪华,却不思亡国之祸,今日遭受亡国之痛,生活困苦,悔恨交加,认为正是以前的恶因造成的,正如果报一般连用七个排比句大谈“因果报应”,节奏短促,一气呵成,表达了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情感
2.从“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什么?答从“罪案”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反省忏悔之意,这种情感隐含在亡国之痛中,亦是一种代表
3.如何看待作者翻看记忆往事之书而自喜?答作者是以喜写悲作者难忘国破家亡之痛,觉得往事如梦,梦中之喜正是反衬现实之悲
4.作者自叹“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答作者在生活中已对国破家亡这一现实十分明白,但在翻卷与写作时却依然沉浸于回忆,十分执着,这句自叹带有对这一矛盾的挖苦之意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文章起首,简述国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贫困生活次以简洁的句法,将早年的豪华生活与今日的敝败潦倒作种种对比,认为这都是现世的因果报应第三段用黄粱梦、槐安国的典故,点明“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的主旨,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末段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2.作者写西陵脚夫和中式寒士两个痴人的行为有何作用?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寄寓在二人身上,既希望眼前的困境如西陵脚夫的希望一样,是大梦一场;又希望以前的盛况如寒士所期望的一样,不是梦
3.第
④段说“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第
⑤段又说“又是一番梦吃”,这是否显得杂乱?你怎么看?不杂乱“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强调了自己寻梦而又惧梦的心理,“又是一番梦吃”是作者梦醒了,但仍旧难舍“名根”,又祈求新梦这两段以议论和剖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意绪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本文是作者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如此看来,写作本文,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吃结构图解世事沧桑人生难料总结中心本文通过今昔对比,把今日的穷困潦倒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是人生的一场大梦,曲折地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3-第五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
1.识记生字,掌握重点词
2.了解作者及其为文主张
3.了解封建社会狱治的黑暗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三年
(1704)进士康熙五十年
(1711),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捕《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富有民族气节,是方苞的同乡旧友,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牵连下狱后来经过大官僚竭力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由于他素来有文学名气,才得在皇帝的南书房当差康熙六H一年
(1722)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
(1723)免除奴籍,并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望溪文集》方苞以他的文章与文论,被人尊为桐城派的始祖其实方苞本人生前并没有自树宗派的想法;不过他的文章与文论,对以后的桐城派作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就居于桐城派创始人的地位他论文提出“义法”之说“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义法”就是既要有内容,又要讲形式,而且形式的变化应该合乎内容的要求但我们联系他的写作实践来看,方苞的文论和其他论说性文章,大都缺乏深刻的内容,倒是他的叙事、抒情的短文,却有一些生动可取的佳作
2.丰富视野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二十岁起,做了十多年书馆教师;后来给官僚做幕友,给书坊编选、批注文章选本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这时他已五十七岁他富有民族思想,所作史传,有不少是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事迹的1711年冬,御史赵申乔告发他的《南山集》有“狂悖”的话,1713年,清圣祖亲自下令杀害他,牵连被杀的共有三百多人,是清初文字狱中有名的“《南山集》之狱”所著《南山集》遭到禁毁,百余年后才有人辑录他的遗稿刻印出来,已经远远不是原貌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遣g6u者有廖ch6u痼g S疾梏g立扑4gu i刻主谥y an口眩q口舌一jiao谍xi e
2.一词多义⑴作⑵薄⑶质4暴
3.词类活用1鲜不疫矣疫,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瘟疫2必械手足械,名词活用为动词,戴上刑具3则械系不稍宽械,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刑具⑷吾生若(生,使动用法,使……生)
4.特殊句式⑴此疫作也(判断句)⑵不问罪之有无(宾语前置句)
(3)狱旧有室五(定语后置句)⑷行刑者先俟于门外(状语后置句)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狱中疫病发作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是因为牢房环境恶劣具体体现在牢房不能采光通气,粪便臭气与食物气味混杂其中;狱中系囚过多,且贫者只能席地而卧
2.作者将大盗积贼、杀人重囚和轻系者及牵连佐证者的命运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答将两种不同罪行的人的不同命运作对比,更突出无辜者的不幸和刑狱的不公、黑暗,表现了作者对无辜者的同情,对黑暗刑狱的憎恨
3.第
②段主要写了哪几种人敲诈勒索钱财的行径?他们分别是怎样施行的?答主要有三种人一是行刑者,二是主缚者,三是主梏扑者行刑者对死囚的勒索就按其不同的对象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富者、贫者、绝无有者都无法逃避其威胁,极刑、绞缢、大辟样样都是勒索的对象主缚者也利用其职权,威逼、欺凌犯人“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二主梏扑者也滥施淫威,完全看贿赂的多寡来决定惩罚的轻重
4.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作者力求以冷静的杰度记载贿赂公行,并通过自己与施刑者的对话剖析他们的心态最后引用孟子的话,才算是发一议论,于客观记叙中抒发愤懑之情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
1.本文描写了清王朝刑部监狱的怎样的现象?归纳篇中揭露监狱的黑暗与残酷,重要的有下列几点
(1)监狱中的起居与卫生条件极端恶劣,不顾犯人的死活,以系囚的人多为有利可图,因此往往造成疾疫大作
(2)刽子手、主缚者以及专管上镣铐和打板子的狱卒,都以自己执行的职务作为敲诈勒索的手段,穷凶极恶,无以复加
(3)在监狱里任职多年的役吏,私自篡改文书,偷换奏章,改填姓名,玩忽人命,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4)在狱中住久了的屡次犯罪的坏分子,与差役、狱卒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监狱为牟利之所从以上事实来看,这种监狱对那些蒙冤的小百姓来说,简直是人间的活地狱;对那些强徒恶吏来说,则是为非作歹的乐园;对整个社会来说,毋宁是产生罪恶的渊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当时最高司法机关(刑部)与它直接管理的监狱里,那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也就不难概见了
2.作者借这些现象表现了什么主题?一方面,揭露狱吏贪赃枉法、滥施酷刑;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作者是怎样把多方面的材料组织起来的?作者不管是从狱吏还是系狱者入笔叙述都紧紧围绕主旨的两个方面去写,实际上狱吏的凶狠、贪婪、枉法,囚犯免死、枉死的根源是共同的一个“利”字,这是组材的线索
4.本文主题有何普遍意义?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当然是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之恶的典型结构图解狱中杂记揭露黑暗直面现实总结中心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以及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清初刑部狱骇人听闻的黑暗5-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
1.掌握文中若干文言词语《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学习中可以此为例,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国破家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种途径
(1)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2)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也是有效的途径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当然,作家讲“气”,也有区别有的强调心平气和,从容闲雅;有的强调气势充沛,喷薄出之同学们可以把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思O第五单元赏析示例六国论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裨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了解背景宋朝建立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暴3在霜露洎j i厥ju存
2.掌握通假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媵”,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3.一词多义一虚词⑵向二实词⑴得⑵理⑶宜⑷率
4.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2思厥先祖父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
5.词类活用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用法,使……保全)⑵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⑶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⑷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害M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⑹以地事秦(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6.特殊句式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⑵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⑶举以予人(省略句)⑷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答“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最终归结到“赂”上
2.第
①段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一一“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3.第
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答在于“赂二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地敌愈强,我愈弱,胜负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矣二
4.第
②段最后写“古人云”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道理论证引用古人之言,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以地赂秦”,说明了这一行为的徒劳无功,甚至有火上浇油之效而“赂秦”确实也增长暴秦的气焰,终灭六国这一引用,形象生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
③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做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六国以地赂秦的原因是什么?第
④段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是作者在分析六国破灭后对北宋朝廷的委婉劝谏面对北方和西北的威胁,一定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
4.第
⑤段的内容有何用意?作者再次告诫朝廷不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同时,作者将六国与秦国的形势同北宋与北方边患的形势对比,指出国策之非,同时鼓舞人心,希望朝廷设法扫除边患结构图解总结中心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一一“弊在赂秦”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6-第五单元推荐作品陶庵梦忆序
1.积累“次”“方”“意”“书”等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痛苦消极的表层下深埋的强烈的好名之心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张岱(1597—1697),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县)人,侨寓杭州出身于仕宦家庭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剧等明亡以后,入山著书,不做清朝的官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散文造诣很高,题材广泛,文字清新峭拔,所写虽大多是个人经历的琐事,可是时时流露故国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娘文集》《石匮书》等
2.了解背景《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二但他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表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和傲骨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庵(d n)匮(ku i)罄(q ing)粟(s£i)罹(口)踵(zh6ng)裘(qi il)枢(sh u)靡m i忏ch an悔拈ni an啮ni e寤w Ci梦吃y i
2.掌握通假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⑵政如邯郸梦断政,通“正”
3.古今异义1当作如何消受当作消受2仇温柔也温柔
4.一词多义⑴方⑵意⑶书
5.词类活用1故旧见之形容词用作名词,老朋友2仇甘旨也名词用作动词,报答,报应
6.文言句式1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省略句2因思昔日生长王谢省略句3鸡鸣枕上省略句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作者为什么将今日的困苦生活看成是以前的果报?在此大谈“因果报应”,意在表达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