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错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磨蹭,然后就会催他、在旁边盯着他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你催着盯着,他的作业可能会完成得更好孩子慢慢长大后,他就不会因为你催他而去写作业了但已经看到这种方式不行了,很多家长还是在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存在认知错误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只会导致错误的行为那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家长们都有哪些认知错误呢?常见的认知误区在催着、盯着孩子的学习这件事背后,家长都有哪些认知误区呢?首先就是家长觉得学习是反人性的,孩子是爱玩不爱学的,必须要盯着他才会去学习有些家长会觉得作业不完成,孩子可能会被老师惩罚,可能还会找家长其实家长也不想这样,但为了避免惩罚和老师找家长,自己不得不这样做还有些家长就是担心害怕,觉得孩子现在就不好好学习、作业都完不成,以后怎么跟得上?我对他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但起码也要混个大学文凭吧!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其实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家长的认知存在误区,所以行为也是不对的,最后的结果也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那这些观点错在哪呢?首先,学习并不是反人性的,人的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学习的人类能够爬到食物链的顶端,靠的就是大脑的学习天性害怕孩子做不好被惩罚,说明家长关心的只是作业有没有完成,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事情的主体,忽略了要完成作业的孩子这个人而担心未来的家长,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家长,会觉得孩子现在做不好、以后也做不好,会把问题灾难化,但现实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控制孩子的代价因为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当家长看到孩子作业写不完、成绩不理想,发现事情的发展方向偏离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有很强的失控感,会变得很焦虑人之所以焦虑,核心的点就在于失控,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寻找掌控感于是家长就会去控制孩子,想把他拉回到自己预期的那条路上通过控制孩子,家长暂时的焦虑是缓解了,但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孩子失去了对自己、对学习的掌控感,于是孩子就会变得焦虑掌控感是一个很基本的需求,就算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也需要有掌控感有些小孩子很喜欢说不,其实就是在宣誓自己的主权,在寻求掌控感当孩子没有掌控感、变得焦虑时,他是不会想着要好好学习、完成作业的,他可能会陷入内耗,半小时就写一个字、经常东张西望,或者直接逃避很多家长所谓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有问题,其实就是这么来的想解决这些问题,家长要从根源开始,要转变错误的认知转变错误的认知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家长面对问题时的情绪和行为,而错误的行为只会事与愿违想要孩子能够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家长要转变自己的错误认知首先,学习并不是反人性的,学习的起点是好奇,孩子们天生就是好学的反人性的是什么?是家长想要控制孩子、让他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学习是孩子的主业,写作业是他的事情,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但如果因为你的控制、导致他没有掌控感,他就会变得不愿意做然后在孩子学习、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只盯着作业写得怎么样、考试成绩怎么样,而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和需求、痛苦因为学习这件事的主体是孩子,他会不会主动,并不是取决于你的期待和要求,而是取决于过程中他的情绪感受如果感到放松、开心、有掌控感,他就会主动当孩子作业没完成、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去面对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未来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家长要学会看积极的一面孩子现在做得不好,说明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但发现了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而且有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改正就可以了认知决定情绪,很多家长就是因为认知错误,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变得焦虑,然后就想去控制孩子,结果孩子变得焦虑,然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结果就是事与愿违想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错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