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推荐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我县现有农业人口
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
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
26.1万人,输出到县外
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吼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09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
9.6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言归正传,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推进慢,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难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培育,政策扶持,加快发展要根据我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机制,通过“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形式,用契约化的手段,使其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三、用市场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用市场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我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上涌现了不少好典型,如西安发展造纸竹、冲脉发展食用菌等但我们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两大两小”的矛盾,即在经济总量上,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副渔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坚持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加快我县六大产业的发展
四、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靠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科技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武装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为龙头,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我们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二是要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全市农产品和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要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效益、立足长远、一园多区、功能衔接、产业经营、示范带动的原则,把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真正建设好,使其真正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科技的辐射园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基地,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四是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五、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加快县城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
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县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城镇化、县城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城乡双向创业是很多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上,通过主导产业的膨胀与发展,增强集聚力、带动力,兴一业,建一镇,富一方,承接城市功能,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总之,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一个大课题,又是一项硬任务,非朝一夕所能见效,需要我们和农民兄弟长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我这里还有几道思考题,希望大家一起来做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健全农民协会如何建?土地如何流转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何跳好“国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实现最强的竞争力究竟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投入如何直接与农村、农民见面?这些问题,希望县里组织专人进行调研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四」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
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
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
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
9.6%,两者相差
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
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
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
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o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
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五」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785.6元,同比增加
694.2元,增长
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
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
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
121.8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40.2元,增长
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549.2元,增加
193.8元,增长
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
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
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xx元,总效益
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
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
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
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
78.5万头、
2.6万头、180万只、
2206.6万羽、
32.2万只今年1一口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
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
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
28.7万人,劳务收入
17.1亿元,比去年增加
1.36亿元,人均增收
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
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
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
121.8JL o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
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
6338.26万元,水稻补贴
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
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二、存在问题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萼、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六」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控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
(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xx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0xx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20xx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
1.5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县农村办组织干部下基层,采取组织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方法,认真剖析当前我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多年来,县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
45.9万吨,同比增长
6.6%;农业总产值达到
5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8元,保持了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农业、畜牧各占43%,林业占
0.7%,渔业占
9.6%,其它占
3.7%种养业收入已成全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全县转移就业达到
14.5人次,转移就业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投入与收益形成反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以抵消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还需提高,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给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增收增加了难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大量工厂关闭或倒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减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农民得实惠打造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优质粮棉油猪渔生产基地县”的目标,稳定发展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每年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优质油菜65万亩以上,优质棉3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水产品起水总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重点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叶、杨树、油茶、獭兔、蜂蜜、蛋鸡等10大高效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品质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在县城郊区开发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207国道沿线建成3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涔北丘岗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柑橘、20万亩优质棉花、30万羽土鸡及土鸡蛋生产基地,在道河、金罗等乡镇建成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太青山建成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突出加工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生产经营体系,增强市场风险抗御能力发展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与发展葡萄、生猪、獭兔、蜂业、蛋鸡、水产等10家专业合作组织搞活产品流通,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层集中外售的新型营销网络体系,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强化科技支撑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全面实施科技入户、测配方施肥、超级稻推广、农业标准化等工程,逐步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齐抓共管、规范运作的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机制落实惠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母猪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落实退耕还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严格实行“一卡通”,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民手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七」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
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xxxx镇辖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4027户16021人,现有耕地
9311.5亩,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42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净增203元
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
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xx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
1009.3万元,净增
119.8万元,增长
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
4097.2万元,净增
803.6万元,增长
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
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政府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
9311.5亩,而乡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
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我镇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I,应该把金融风暴引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20xx余人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5、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二」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今年4月,政协x x县委员会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2357元,提高到20xx年的3406元,年均增长
7.64%O
一、农民增收难问题的现状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20xx年到20xx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共增加1049元,年均增长
7.64%熄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602元,年均增长
8.74%,农村低于城镇发展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级集体组织经营收入极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品牌等附加值增值收入20xx年全县农户种、养业收入152693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4%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3861”型,即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文化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
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农村现有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不会,先进理念接受不了,信息获取渠径太少,农业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农村道路多数不能确保晴雨畅通,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目前,我县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只有富民食品一家,县级扶持的企业有15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太小,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力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经网”、“农业科技110”和“村支部+协会”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篇三」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了热得发烫的话题的确,“三农”问题值得我们如此关注但很多地方会议开又开,政府文件发又发,学者演讲震天响可你如果问农民,农民大叔回答说搞不懂这新花样我们把讨论农民增收的常委会搬进农家小院来如不确定,请部长提出建议,就是要不光我们讲,还要让农民兄弟知道我建议,凡是以后出台的涉农的文件也要让农民先晓得,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我们制定得是现实、是否合乎民意今天,我们讨论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要放弃“一抓就灵”、“立竿见影”的空想,因为,制约农民增收,长期存在着以下因素第一个因素,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第二个因素,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个因素,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第四个因素,农技推广工作薄弱第五个因素,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第六个因素,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第七个因素,农民自身素质不够高第八个因素,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碍发展如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等全区、全国仍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因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展开来讲了那么,在新形式和新要求下,如何才能使我县农民增收呢?我的观点是不妨跳出农业看农村,走出农村看发展,兴许就能透视“三农”症结近段时间,我就是带着这种相法深入农村开展调研,这当中,我感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要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注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提出以下看法
一、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国改革发展报老总温铁军所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变通一下他的观点的就是,在看待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问题往往能看得更透,解决得更彻底我说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确立“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
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但我县乡镇企业发展偏偏就我们的短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应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强力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信息、服务业等,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用产业化的思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就我县而言,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只有蔗糖业,桑蚕业有待进一步“破茧而出”,做大做强尚须时日;水果业近年打造了一些品牌,我们密桔和柚子,在全区评比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但规模总是上不去就如密桔,在区内火了好几年了,但全县仅有万多亩,今年挂果才万亩左右提到密桔,还想就密桔节的组织策划提些看法,目前,我们不仅下了文,也宣传出去了,但现在意见还没统一,思路还未明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可以在思想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但行动上却不能有任何偏差,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只有上下一盘棋,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柳城的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