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一定繁荣,而某些政治、经济状况落后的国家或某一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伟大的艺术作品
2、“不平衡”产生原因首先,理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不能把物质生产理解为“生产一般”,即抽象的范畴,而应首先确定其“特殊性”,即从一定的历史发展形式来考察马克思认为在解释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关系时,应把物质生产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应把它视为一个与生产关系无关的抽象范畴只有把握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清楚因此,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不是同社会及其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其次,文学艺术受经济基础的支配,是从“归根结底”的“最终”原因,并且是在“该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而且,在经济基础和文艺之间还有着许多的“中介”因素在起作用文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被经济基础作决定的,但具体地看,经济对文艺的制约和决定并不是直接的,中间有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等因素都会对文艺发生作用再次,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出现,还因为艺术生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艺术的自身规律,主要指它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五、资本主义与艺术相敌对马克思在详细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后,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著名观点1资本主义与艺术相敌对产生的原因首先,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使劳动过程服从于剩余价值积累过程因此艺术劳动成了资本家投机的对象,艺术成了谋利的工具,艺术创造的主体精神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艺术的创造本来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为作家必须是自由的,他要占有他自己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人的劳动(包括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异化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改变了劳动的固有性质,把艺术家的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变成了为增加资本而进行的劳动,这样它就不利于生产的审美内容和作家的创作个性,从而破坏了艺术生产其次,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使作家、艺术家越来越受到局限,不能发展自己的性格和才能总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性分析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敌对的结论
(2)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与艺术相敌对的思想的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刻矛盾性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资本主义与艺术相敌对表格第三章现实主义艺术论
一、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
1.从现实出发反映生活
(1)对现实的关注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而产生的第一阶段一一青年时代马克思一度信奉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费希特),曾醉心于浪漫主义费希特的思想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充分注意艺术创作和艺术哲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但他把艺术创作仅仅看作作家主管情绪的自我表现,否定了艺术所反映对象的客观性第二阶段一一马克思从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转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他在文学上主张第一,艺术不能“凭头脑编造一切”,而应当保持“自然的本色”第二,艺术不能将“现实的东西都扩散开了”,应当终于现实、凝聚现实第三,艺术不应当去追求“空泛的和不定形的”纯粹理想主义和纯粹艺术形式,而应将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语言统一,成为一种“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精神活动”第三阶段一一从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努力在其文章中明确提出并深化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提出从现实出发反映时代生活,表现作家的革命理想的文艺思想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从现实出发”一一从现实出发,就是要求作家首先承认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的现实生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面会也决不能从主观意识出发,决不能有任何主观随意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认为作者从主观需要出发,任意歪曲了现实,把人物变成了抽象观念的化身3“真正艺术家的勇气”一一恩格斯在1888年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命题同时,还赞赏了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真正艺术家的勇气”“真正艺术家的勇气”,一方面是指作家不为传统的偏见或成规所束缚,敢于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出发去反映生活另一方面,是作家在具体创作中能够“如实地叙述”,忠于现实、对现实关系作出真实性的描绘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理想化”,反对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空想、幻想
2.正确描写“现实关系”⑴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研究和规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个体角度,强调人的感性,肯定个体的感觉、情感、愿望、意志和兴趣爱好等从群体角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主义创作强调从现实生活的本质状态出发,冷静、深刻地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描绘,也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作家要对社会生活现象作感性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对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联系从理性个高度在更高层次上显示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如实描写上,还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再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⑵认识到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处理好阶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形象、生动又深刻的描写认为他们文学创作取得极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在深层上把握到时代的现实关系,而且特别注意到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们的心态变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时代的社会心理
二、文艺的审美倾向性及其与真实性的统一
1.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文艺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为真实而真实”,更不意味着真实就是就是纯客观地记录生活,相反,他们要求严格划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地表现现实关系,是否坚持艺术典型化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虽然都强调“真实”,但自然主义所主张的是生活表层的事实,而现实主义主张的是更加深刻的社会的本质真实,要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中表现出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审美理想
2.艺术创作的倾向性一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看来,文学艺术的倾向性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是在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体现出来的作家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情感爱憎以及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等创作主体方面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情节大致相同的题材,在不同的作家那里会得到相反地反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创作倾向在起作用没有倾向性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因为文艺创作是作家的主体性创造,作家的情感、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明显或不太明显甚至十分隐晦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文学作品的倾向性,但同时也明确指出,文艺的倾向性有优劣之分、进步与落后之分,强调文艺作品应表现进步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现实主义理论也坚决反对反动的、落后的、错误的文学倾向性
3.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一一真实性是艺术倾向性的基础和依据,倾向性和真实性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倾向要具体地、形象地蕴含在艺术的真实描写之中对此恩格斯认为,作家必须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反映生活,从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和丰富的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4.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互相比照来提醒作家要正确对待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问题“莎士比亚化”一一指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特点,从现实生活而不是从抽象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鲜明个性的描写,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对社会生活作出了深刻的反映“席勒式”一一常做从主观观念出发,而不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作品中以主观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
三、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对于典型形象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几点要求
1.典型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文学艺术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充分的审美个性,必须是生动的、独特的在反映时代精神,从其身上看到社会生活发展的规律之外,人物的个性也必须是丰富的1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描写马克思认为,从现实性的来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丰富的,且同一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由于主观方面的差异也必然造成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再加上作家的创作个性、欣赏者的审美要求等因素影响,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丰富性是理所当然的恩格斯从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角度来讨论问题,同时又特别强调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特征为了说明典型的特征,他直接引用了黑格尔的“这个”2黑格尔的“这个”“这个”最早出现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三个具体阶段“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的“这个”,是存在于“知觉”中的,它既有个别性的特点,又具有同一类事物的共相,因此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黑格尔把人物性格看作“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认为文艺就是需要写“人”,特别是“这个”黑格尔认为艺术中的理想的性格应具有三大特征
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②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即要突出主导性格
③人物性格的坚定性或决断性恩格斯引用黑格尔的“这个”意在说明,人物形象地塑造不应以“共性”即抽象的本质出发,而应以具体可感的个体出发,从个性描绘中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⑶如何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
①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塑造人物
②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塑造人物
③塑造人物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
④运用对立的方式
⑤情节要为人物服务,人物性格要在情节发展中自然地表现
2.典型形象还必须具有普遍代表性典型人物的普遍代表性的具体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普遍代表性是指蕴含通过丰富的个性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典型不论是阶级的代表、思想的代表或是时代的代表,他们都必须就在“历史潮流”中体现着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典型的共性,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社会的现实关系或生活的发展趋势典型的普遍代表性不再是抽象的人性
3.艺术典型创造的更高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一
①旧唯物主义时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虽然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决定作用,而很少看到人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②黑格尔从辩证观点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他指出艺术的人物性格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人物行动的动力也来自时代的社会力量其次,他在看到人受制于环境的同时,已开始认识到人对环境的能动性
③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的意义上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人化的自然界”观点,还认为,人生活在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景之中,但人对环境有改造作用2从文艺美学角度,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论:第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统一的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并促使其活动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塑造的基础,同时又是典型环境存在和变化的条件第二,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样,也应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第三,作品的环境要典型,就应该对特定人物关系作正确描写第四,塑造新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论的现实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现实主义的文艺典型化原则是,注意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新的表现对象,要求艺术家自觉地表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希望现实主义文艺创作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要求我们要明确,真实性、审美倾向性是现实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个性丰满又具有普遍概括性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更高要求,或说是“充分现实主义”的要求
四、现实主义作家的生活实践与创作主体的自我“超越”
1.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现实主义中作家主体性的发挥作了具体论述恩格斯在信中认为,巴尔扎克是一个正统派,深切同情贵族阶级但在作品中他却尖刻嘲笑、辛辣讽刺那些贵族男女,反而毫不掩饰地赞赏自己的政治上的死对头代表人民全群众的共和党英雄巴尔扎克在作品创作中不得不违反了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恩格斯认为,这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O
2.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的真正内涵:1关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论断的两种片面的看法
①世界观决定创作方法的“决定论”
②二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存在矛盾的“矛盾论”2应该意识到第一,一个作家必须具备进步的世界观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且还包含了辩证法因素从创作实践上,巴尔扎克显示出了他的进步世界观第二,不能忽视世界观的丰富性创作实践上,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会受到世界观个因素的影响巴尔扎克选择了能够正确揭示现实关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也受到自己世界观中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具有积极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的现实主义只能是“批判现实主义”,有着许多不足3世界观对创作发发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前者决定后者;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创作方法相融合的现象世界观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创作方法的性质,作家选取创作方法的形式还往往要受作家个人旗帜、个性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4生活实践是作家不断自我超越的重要条件,也是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就是生活实践的伟大胜利
3.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加强“现实主义精神”的要求1现实主义精神一一就是“从事实自身的联系而不是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2恩格斯强调作家真正把握现实关系的重要性,批判创作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抽象化”和“自然主义”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必然对实际生活作深入了解,然后对之作出真实的叙述描写;作品中的任务也应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恩格斯强调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正确地反映现实关系
4.巴尔扎克在创作上达到了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根源不在于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矛盾,而是生活实践促使作家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否定了本人固有的政治偏见,最终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四章悲剧审美论
一、西方文学史上的悲剧类型
1、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
二、性格悲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社会悲剧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四、生存悲剧《等待戈多》《第二十二条军规》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椅子》
二、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观念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理论的四个高峰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理论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悲剧理论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具有新的哲学观念的悲剧理论四.二十世纪尼采、叔本华等的生命悲剧理论1,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⑴从道德角度讨论悲剧主人公:悲剧所摹仿的行动必须引起哀怜的情绪,这取决于悲剧主人公(必须具有善良、有错误、命运由好运转入厄运)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注意到了悲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⑵对悲剧情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悲剧的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而情节又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还指出悲剧的情节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应该是曲折复杂的⑶关于悲剧的审美效果问题的研究认为悲剧首先是严肃的,它必须引起观众的哀怜和恐惧之情,在此基础上要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净化
2.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黑格尔用冲突概念代替亚里土多德的“情节”和“行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戏剧类型讨论悲剧,而将其扩大为一般的美学范畴“悲剧冲突论”一一黑格尔从其绝对理念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节悲剧冲突的产生一一矛盾双方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都具有合理性,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双方又都具有片面性、非正义性悲剧正是这种双方各有片面性又各有正义性的矛盾冲突的结果黑格尔对悲剧价值的论述一一悲剧冲突双方的的毁灭是悲剧的结局悲剧起源于双方的片面性,而悲剧结局又导致对片面性的否定,从而永恒的正义取得了胜利,悲剧人物毁灭了,他所代表的理想却是永存的
三、历史悲剧观
1.“历史悲剧”一一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制度或人物的悲剧
2.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历史悲剧的论述,历史悲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当新的制度刚建立,旧的制度还没有完全灭亡之时,旧的制度、阶级或某种力量依然相信它还有存在的合理性时,也就是说他们还有一定的自信心时,那么,这种旧的制度或阶级的灭亡是悲剧性的项羽巴尔扎克2悲剧人物以超前的意识同应该变革的现实时代相对抗,在悲剧人物身上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他们的毁灭显然是悲剧性的《普罗米修斯》3从世界范围看,某些古老的民族变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殖民地他们对殖民者的侵略、掠夺所进行的反抗,以及最后的覆灭也是具有悲剧性的鸦片战争
四、悲剧冲突论
1.《济金根》1857——1858年写成,题材取自德国历史上十六世纪发生的一次骑士暴动,其立足点是当时的现实拉萨尔在剧本中塑造了弗兰茨.冯・济金根这一人物形象,描写了他领导的骑士暴动和他的叛乱经过拉萨尔的创作意图在于通过这个历史事件来表现他对于革命的看法,体现了他的悲剧观念拉萨尔的“革命观念悲剧”内容首先,革命悲剧是“有观念的无限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构成的”剧本中济金根的行为构成了革命目的与反动手段之间的矛盾,在拉萨尔看来,济金根的失败原因正是想通过反动手段去实践革命目的其次他认为,上述革命悲剧冲突对所有的革命悲剧来讲都是必然的
2.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一一1提出关于《济金根》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于1985年4月19日和5月18日给拉萨尔的回信2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悲剧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3理解悲剧冲突论,应该注意:第一,历史必然要求在艺术作品中,不一定通过伟大的历史题材才能得到表现,而主人公也未必是伟大的历史人物这要理解悲剧冲突有助于防止在悲剧问题上的题材决定论第二,悲剧冲突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有两种,即“以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冲突和以非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冲突”
五、艺术悲剧观
1.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悲剧观内容
①悲剧应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艺术的内容的研究是建立在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之上的他们对悲剧内容要求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对于悲剧而言,它的题材可大可小,但它所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意蕴必须是深刻的巨大的社会矛盾冲突,不论实现的社会力量为变革同旧的社会力量之间的斗争,还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变成为悲剧反映的内容悲剧艺术作品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短的一首小诗都会给我们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②悲剧主人公必须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悲剧人物可能是“英雄人物”或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也可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无论如何,只要冲突是悲剧性的,任务是悲剧人物,那么他就一定要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要求,悲剧人物必须有正面价值悲剧人物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从不是琐碎的个人欲望中来,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建成,提出悲剧人物是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的观点,有助于揭示悲剧人物自身的丰富意蕴,因为他的毁灭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死亡”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暂时有无条件实现的时代理想的毁灭,从这个意义讲,悲剧人物的价值是巨大的
③关于悲剧效果的问题因为悲剧人物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他的斗争、理想、愿望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他有着正面价值,而正面价值的毁灭必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悲剧效果来看,悲剧人物虽死犹生,他们代表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必将实现因此悲剧结局给人们的不应该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使人精神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反对悲剧问题上的悲观主义观点
2.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悲剧理论的继承,以及悲剧理论在他们那里所产生的质的飞跃⑴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作为研究悲剧的中心概念⑵马克思向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一样都强调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⑶同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一样,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悲剧冲突的复杂性4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借鉴了传统悲剧理论,但从根本上对之进行了天才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也就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
3.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悲剧理论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同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不同在于,他们的悲剧理论的哲学基础既不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宗教神秘主义的,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艺术中的悲剧是历史和现实中的悲剧的反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着眼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矛盾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考察悲剧的根源,从而使“悲剧冲突”概念具有了全新的内涵第五章文艺批评方法论
一、“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提出
1.纵观整个文艺批评的发展历史,西方文艺批评基本上有两种形态一是美学的观点,一是历史的观点特别从18世纪开始,与文艺创作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适应,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这两种批评形态构成了西方文学批评的主线美学的观点一一康德、席勒和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一一最后发展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常做论和文艺批评观历史的观点始自法国启蒙运动一一以斯达尔夫人和丹纳为代表的“社会学派”一一最后沦落为庸俗社会学的批评
2.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美学“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提出19世纪40年代中期,恩格斯总结30年代以来歌德评论中的得失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提出,“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歌德1840年,恩格斯评论阿伦特的文学风格,声明是从“美学方面看”的1846年底,恩格斯明确提出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批评标准1859年,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明确指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
二、历史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观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认为文艺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要把文艺作品严格的放到它所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中去分析考察,从而判定其社会历史价值“历史的观点”文艺批评标准的内涵第一,把作家作品放到社会大系统中考察,进而发现其社会价值第二,“历史的观点”要求作家创作中所出现的法杂问题也要放到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考察第三,坚持文艺批评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还要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这一原则方法当作研究问题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三、美学的观点
1.“美学的观点”基本含义从审美的角度,评价文艺作品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效果,批判错误的审美倾向,阐述正确的审美理想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美学的观点出发,要求作品首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艺术形象地分析入手进行文艺批评,把作品美学价值的判定放在突出位置第三,从美学的观点着眼,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感觉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实际上就是承认艺术创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精神性活动,是自由创造活动“历史的观点”较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与认识价值的研究,而“美学的观点”着重于作品的艺术性及审美效果的分析两者虽各有侧重,但是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批评实践上马克思、恩格斯都将两者深深地结合起来
四、比较的观点
1.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和美学的观点”统一的标准下,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多样的但他们运用最多的,成效较大的还是比较的方法
2.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就指出“任何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价值都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在同整体的比较中决定的”
3.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强调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文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诸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
4.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作家作品如,他们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和席勒的创作进行比较,得出了“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结论
5.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比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题材、主题、人物、风格、流派、思潮等等他们所用的方法不是简单的“类比”,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比较发现作者创作的异同,进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只有从集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使比较具有意义
6.对比较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济金根》和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的研究马克思从比较的角度,讨论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首先,主人公的阶级属性不同其次,主人公失败的原因不同另外,马克思还从革命动机和对待农民的关系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马克思通过比较的方法,肯定了歌德创作的成功之处,指出了拉萨尔有关悲剧观念的错误观点总之,由于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坚持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严格划清了庸俗社会学和“唯美主义”的界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当代的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他认为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形式可见马克思所阐释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想体系”To除思想方式、世界观这些属于思想体系的要素外,还包括艺术、宗教,甚至道德等非系统化、非理论化的内容情感、幻想不仅是文学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文学艺术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有方式因此,文学艺术当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待,其基本含义第一,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首要意义在于表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同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文学艺术时,不能把它看作一个不与现实发生任何关系的“空中楼阁”,一个自我封闭的精神圈子,要从人类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联系其所处时期的社会形态,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中寻找其根源第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必然要受其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不能忽视意识形态中的其他诸如政治、宗教等对艺术的作用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意识形态中有特殊地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的距离时不等同的,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并以各自特殊的方式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三、文艺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1.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指出了文艺的独特性,它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掌握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这一思想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整体,当它在头脑中用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维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马克思指出,同从科学或理论上掌握世界方式相并列的,掌握世界的方法,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一精神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文艺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对文艺自身规律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掌握”的含义和掌握方式的具体分类:-“掌握”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的含义:“掌握”一词并不直接就是“认识”或“反映”的意思“掌握世界”就是使世界变成头脑自己的东西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能动的、积极的,是动作的发出者,带有主动占有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对世界掌握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发挥其主体能力,进而在对象中肯定自身的价值二对“掌握方式”的分类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层面,应区别理论掌握的方式与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一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掌握方式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一精神的方式是把整体作为思维整体在头脑中呈现的,是形象的形式第二层面,应注意进一步考察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一一精神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各自的特性马克思把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分为四种,一方面接受了黑格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及其历史唯心主义,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看作人的实践活动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出发,马克思看到同人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经验性的意识也应是人对世界掌握方式的一种因此,他又在黑格尔的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三种方式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践一一精神”的方式
2.艺术掌握方式的特点-对“实践一一精神”的方式的理解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一一精神”的方式,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直接获得的在精神上对世界占有的方式二宗教的方式的特点1从宗教产生的根源看,它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终结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从本质上讲,宗教对现实的反映是虚幻的,甚至是歪曲的,带有神秘主义的性质,但宗教的产生有着现实基础在宗教世界中,人与自然是“疏离”的,人与社会是对立的,宗教的产生是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的2宗教掌握世界的具体方式是以情感为基础,通过幻想制造“幻像”三艺术掌握方式的特征1艺术地掌握是一种审美的掌握2从思维活动看,想象与情感是艺术思维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3形象化是艺术加工的方式和结果四艺术掌握方式的理论对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1把文艺看成掌握世界的方式,肯定了艺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认为文艺是一种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对“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强调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和特性3文艺掌握方式还应是包含“文艺是一种生产”的理论总结艺术掌握世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强调,是对人的历史主动性的充分肯定第二章文艺发生发展论
一、探索文艺起源的各种观点
1.文艺起源与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类摹仿本能该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其总的意思是,最初的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客观外在世界的一种摹仿意识代表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一一“艺术模仿自然”亚里士多德一一诗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就具有摹仿本能,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感到快感柏拉图一一音乐摹仿“善或恶的灵魂”我们认为,摹仿说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合理因素,但也有其片面性,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艺术产生的真正动因摹仿是原始文艺的基本手段,但并不是原始文艺产生的动因
2.文艺起源于游戏首倡者席勒、斯宾塞席勒一一认为游戏冲动才是产生艺术的真正根源人类的过剩精力使人产生了装饰自己,追求不具实用目的的审美外观的需要斯宾塞一一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冲动游戏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起源的主体方面的原因,认为艺术是游戏,得出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结论,有很大进步性但也有不足游戏说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上来看待游戏(艺术),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意义因此,游戏说探讨艺术起源,脱离了原始人的社会实践
3.文艺起源于巫术说首倡者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泰勒一一提出“万物有灵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巫术仪式活动其后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观点,认为早期人类相信可以通过自身的象征性活动一一仪式,达到干预、控制自然环境的目的他也用巫术理论来解释艺术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指出人类原始的巫术阶段发展,并催熟了人的想象力我们认为,原始艺术中有很多作品确实于巫术有联系,但也不能不看到巫术活动又与人类当时的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4.文艺起源于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需要提出者十九世纪以来欧洲所兴起的多种心理流派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文艺现象,认为表现情感是人类的一种本性,而最早的文艺就是原始人类情感的表现代表雪莱一一认为野蛮人的所有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使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为了情感不致于消散,艺术形式充当了情感的载体,它给无形式的东西以形式,使一纵即逝的东西成为永恒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一一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我们认为,这一理论抓住了艺术的情感特征,原始艺术也必然表现着创造者的种种情感需要但是艺术源于情感表现的理论用现代的、完备的艺术的本质去解释最初的艺术,就显得简单了
二、艺术发生与人的劳动
1.不少西方学者都主张文艺发生于劳动的观点,如德国经济学家毕歇尔、芬兰美学家希尔斯、格罗塞、普列汉诺夫等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第一,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主体条件主体条件就是指早期艺术创作者的基本条件首先,艺术的发生需要人体器官的一定发展劳动使原始人手灵活、自由,成为创造艺术的必备器官手的活动促使人脑的发育语言也在劳动中产生其次,意识、想象、审美感觉的形成是艺术产生的必备主体条件,它们都是在劳动中成长发展的第二,从原始文艺产生的动因看,原始人类中出现的需要是产生最初文学的直接动因心理需要、组织劳动的需要都是推动艺术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三,从原始文学的内容看,劳动生活是原始文学直接的描写对象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自然不再作为人的“异己”的力量的存在,客观世界逐渐成为人们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总的来讲,我们认为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劳动实践无疑是最根本的劳动创造了必备的主体条件,劳动是艺术创造的直接动因,劳动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对象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文艺起源于劳动
三、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1.唯心主义艺术发展观黑格尔一一认为艺术是向前发展的他把艺术发展同艺术类型结合起来,在物质和精神、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考察艺术发展的阶段性黑格尔认为,从艺术发展史来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艺术类型他把艺术分为三类,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象征艺术一一人类历史最初阶段,用符号来象征理念如,神庙、金字塔等古典型艺术一一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融合,希腊的雕塑艺术是古典型艺术的代表,其特点在于静穆和悦浪漫型艺术一一理念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心灵世界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具有辩证法思想,有着较大的进步性总体来讲,他认为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就越下降,精神的因素就越上升因此他把艺术的发展看成是精神因素克服物质因素的演变艺术史也就是感性显现中的理念史但艺术最终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取代,艺术也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是与其哲学观是一致的,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其辩证法和历史感特征也就并没有贯彻到底
2.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丹纳一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发展,将艺术看作是受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所决定和制约的,但带有机械唯物主义色彩,不能从根本上找到艺术发展的原因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把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来考察,认为文艺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文艺发展,把文艺发展分为三阶段,即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每一阶段的艺术都是在不同的所有制形态上产生的马克思还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艺术的文艺,得出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观点,发现了资本主义艺术的内在矛盾性,而矛盾解决的途径只能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总之,艺术发展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对艺术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消亡也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四、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认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特别是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
1、“不平衡”的表现第一,某些精神产品只是物质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任何历史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艺术产品例如希腊神话马克思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认为,在英国曼彻斯特生产机器的罗伯茨公司面前,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和锻冶之神武尔坎就不可能产生了;在避雷针面前,罗马神话中的雷神丘必特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著名英雄阿喀琉斯也不能同火药和弹丸并存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某些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有可能思考关于古希腊艺术的魅力材料马克思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古希腊神话有一定史料价值2从人类学角度看古希腊神话代表人类童年时代,从古希腊神话中发现人类童年时代的生存方式、精神面貌3从艺术发展角度看古希腊神话成为后来欧洲艺术创作的不尽源泉第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另一个表现是,某些物质生产繁荣的国家,艺术生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