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知识串串古代文化常识串一串,常忆常新知识串串古代文化常识串一串,常忆常新
一、人名称谓高考考点分布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名与字的联系名与字词义相近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名与字意思相反曾点,字皙“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号又称别字,号又叫别号、表号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注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二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二名、字、号常见考点清单
1.何时、何地、何人取?出生取名由父亲,成年命字与之同号多由己心情定,称名表谦字号尊
2.名、字之间有(正/反的)联系
3.重要人物(名、字、号)要记清称谥号科举制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乡试一会试一殿试考试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由宋开始)院试(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县试f府试f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第一名称案首名称时间别称地点主考官发榜考中者第一名乡试子卯午酉年八月秋闱秋试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皇帝委派桂榜鹿鸣宴举人(孝廉)解元会试乡试次年春季礼闱春闱京城贡院(礼部)礼部主持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考杏榜贡士会元殿试会试同年春季御试廷试廷对皇宫(宫殿)皇帝亲自策问/委派大臣主管金榜一甲三名状元(鼎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学校校夏代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周代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序殷商时代国学先秦国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太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小学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鲁)和荀子(赵)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魏晋一明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汉魏设太学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大学生、国子生,又叫贡生从隋开始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西晋改称国子学国子监隋一明清又称国子监书院唐宋一明清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四大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湖南善化湖南衡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院石鼓书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祭酒(大学校长)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司业(副校长)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官学教师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又称国子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学政“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监生国子监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縻生縻膳生员每月由官方供给縻膳,用以补助生活增生增广生员縻生数额新增加者附生附学生员于额外增取縻生,附于诸生最后例生或称饷生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不久停止)注意宋代升《孟子》为经,并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为“四书”南宋朱熹对“四书”作了全面系统的注释,明清提倡理学,遂定朱注“四书”为必读书科举八股文限制在“四书”词句中出题故“四书”并非一开始就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是在宋元以后才成为必读书
四、宗法、礼俗、节日冢法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宗法诸子常考知识清单
1.嫡子原是正妻生,除此之外皆称庶
2.宗子专指嫡长子,继承顺次排亲戚亲,内亲;戚,外亲;“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六亲《左传》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婚姻;嫁娶)、姻娅(亲qing家和连襟泛指姻亲)??《周易》父子、兄弟、夫妇《汉书》父母、兄弟、妻子三党??父党、母党、妻党,亦指父族、母族、妻族九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女儿及外孙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岳母母族三外祖父一家、的娘家妻族二岳父的一家、考妣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亲戚关系常考知识清单
2.内亲父母和手足,外戚姻亲与同宗,古今含义大不同
3.父死称考,母死称妣,如丧考妣是贬义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土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庶人祭于寝)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顺序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七庙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桃tia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宗庙祭祀常考知识清单
1.宗庙制度源儒教,皇七侯五大夫三,士人一庙供祖先
2.天子七庙左三昭,二四六;右三穆,三五七,四亲、二桃,近到远,始祖居中总不变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五服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qi]边服期三年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祖母妻妾为夫?子妇为姑(婆)齐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三年适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一年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五月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三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九月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五月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线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三月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五服常考知识清单
1.五服是丧服,质地定亲疏
2.斩衰不缉边,生麻服三年
3.齐衰把边缉,粗麻不定期
4.大功小功布已熟,线麻最细止三月
5.大功九,小功五,期是一年是整数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丧服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五常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五行金、木、水、火、土儒家仁、义、礼、智、信五教封建关系准则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纲五常常考知识清单
1.三纲首创董仲舒,君臣、父子与夫妻
2.五常最多有三解,重点仁义礼智信传统节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常见考点清单
1.谥号意含褒和贬?
2.朝廷不给平民赐
3.帝王谥号辩圣愚【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日景,威强睿德曰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日炀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日怀,在国遭忧日愍(min)称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称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尊号、徽号“尊”为尊称,“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27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二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庙号、年号、尊号、徽号常见考点清单
1.庙号典型用“祖”“宗”,唐宋死后才能称
2.年号始于汉武帝,明清多用年号称
3.年号也是纪年法,配合干支要记清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杨万里一杨诚斋;?蒲松龄一聊斋先生;?梁启超一饮冰室主人;姚鼐一姚惜抱、惜抱先生(其斋名为惜抱轩);?谭嗣同一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孟浩然一孟襄阳;?张九龄一张曲江;?柳宗元一柳河东;?王安石王临川;汤显祖一汤临川;?顾炎武一顾亭林;?康有为一康南海;?袁世凯f袁项城;1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he)o称郡望韩昌黎(韩愈本是河河阳人,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苏赵郡(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因苏氏是赵郡的望族,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称官名??【王维一尚书右丞一王右丞;贾谊一长沙王太傅一贾太傅;王羲之f右军将军f王右军柳永f屯田员外郎f柳屯田;杜甫f左拾遗f杜拾遗;杜甫f检校工部员外郎f杜工部;苏轼f端明殿翰林学士一苏学士】称爵名?寇准一爵号莱国公一寇莱公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贾谊一长沙王太傅一贾长沙;孔融一北海相一孔北海;陶渊明一彭泽县令一陶彭泽;韦应物一苏州刺史一韦苏州;柳宗元一柳州刺史f柳柳州;]兼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特殊称谓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职业+人名《庖丁解牛》中“庖丁”,“庖”是厨师,“丁”是名《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为乐师“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称以乐舞戏曲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柳敬亭传》中“优孟”,是名叫“孟”的艺人“师”“庖”“优”字要记牢,遇题能够迁移好
1.帝王称谓是重点,“朕”字需记秦始皇
2、谦敬、得体对照记,妾是女子称自己姓+之+人名烛之武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谦称
(1)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愚、鄙、敝、卑、窃、臣、妾(女子自称)、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称庙号,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特殊称法常见考点清单
2.从是叔伯堂关系
3.“先”字活人要远离
4.百姓黎、黔、氓、布衣
5.孺人原是大夫妻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贱称竖子不足与谋!特定称法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太母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百姓称谓?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年龄称谓常见考点清单
1.总角不分男和女
2.弱冠与冠是同义
3.古文没有十八岁
4.豆蔻女子十三四
5.黄发人老垂髯小
6.悬车七十退休了
7.拄杖八十去上朝
8.年龄顺序要记好
9.女子三十徐娘老年龄称谓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齿蜕/韶龊童年的代称(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总角/垂髻指幼年儿童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舞勺男子13岁15岁左右笄(j I)年女子15岁〜束发/成童男子15岁舞象男子15岁20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指50岁艾,指50岁花甲/耳顺/耆指60岁?古稀/悬车/杖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耆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100岁
二、古代官职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中书省决策长官!宰相中书令一中书侍郎f中书舍人门下省审议侍中一门下侍郎一给事中尚书省执行尚书令f左、右仆射吏部官吏(文官)的任免与考核等长官尚书一(副)侍郎一郎中员外郎主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武将)等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三省六部常见考点清单L隋唐一清末
2.三省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尚书六部管执行
3.六部长官要记清尚书、侍郎与郎中
4.六部主事要分明文官吏部,武将兵;科举礼部,屯田工户部户口财税征;刑部司法定狱讼授予官职
1、征辟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3、授予官职拜、选(推荐或科举选拔)、除、授、赏(皇帝赐给官职或爵位)、封、?起、?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仕、仕宦、仕进(进身为官)罢免官职罢免去,解除官职??纳、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提升官职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迁一般指提升?陟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降低官职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
①降职
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调动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徙、改、调、转出京官外调?补补充空缺官职兼代官职兼兼任?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行、署、权、摄、守代理官职辞官告老,官员年老?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其他官职爵?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大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
三、四人,多则
六、七人,被称为“枢臣二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三、教育与科举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征辟汉代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