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
6.【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
(一)五类常考实词
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二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二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二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二)答题三步骤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比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关键词是“治学方面”“哪些特点”“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治学特点”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摘录法这是选摘原文词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
六、文言文翻译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册k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力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二“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
(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先首览全篇,掌握大意;由明主题,搜集信息,全段到句,从句到词,对都理解,连贯一起,照待难句,则需心细,仔细斟酌,揣摩语气,词顾前文,联系后句,力合情合理,句之间,联系紧密加求做到,补出本意,上括号,表示增益人若有省略,不必翻译,身称谓,依照贯例,人名地名,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日”(《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力今义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脚力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二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二
5.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贝I」、而、且、乃、之、乎、者、也【规律总结】
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峰”与丝织晶有关
2.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想推断法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力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
6.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7.词性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三、文言断句八法(-)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二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力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二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力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四、分析综合题(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设误类型
1.时序错乱在概括传记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
2.张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说之话“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将甲的观点态度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3.因果混乱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强加因果关系,或者将原有的因果关系颠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或者故意忽略关键词语,致使转述背离原文
5.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
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信息,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7.地点不合指将不同空间的事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关系
(二)解题关键点
1.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选项因此解答时,考生应依照选项内容,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
2.从七大角度思考比对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的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关系、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等比对的七大角度
(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人物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时间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3)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4)关键词语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5)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6)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7)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五、分析综合题(简答题)
(一)六大命题角度
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
2.概括主要情节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3.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等语气词,或批评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4.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5.提炼作者观点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6.探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