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教学反思从设计“问题”入手,打造高效课堂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高效课堂的灵丹妙药,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课堂知识容量很大,但没有学到“点”上,结果是学生会了的又学了一遍,不会的由于学习时间太少还是没学会因此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善于设计有思维价值的“真问题”下面我结合《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如何区分真假问题?课堂中的假问题可理解为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问题;能直接从课本或者参考书中找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胡乱猜想,漫无边际的问题;与本节教学联系不大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参与讨论也毫无结果的问题;与教学无关的以致干扰班级正常学习活动的问题下面是我们在备授课过程中,针对杜绝“假问题”的一些应对策略和方法一熟悉教材,分层排查,设计出初级问题备课是课堂行动改进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应在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握住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仔细进行分层次排查,并将学习目标设计为“问题式探究目标”,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学生认知内容可分为三层1学生已会或已了解的基础知识;2学生未学过但较简单的知识内容;3学生未知且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层次设计好不同的问题例如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节,我初步设计的问题是
1、什么叫细胞分裂?
2、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组织的定义是什么?
4、动物体中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什么?
5、植物体中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什么?
6、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
7、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
8、你能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吗?
9、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细胞经过哪三个过程形成的?
10、你能识别人体和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吗?
11、癌细胞的分裂特点是什么?你能提出治疗癌症的设想吗?
(二)对初步设计的问题进行筛选,剔除“假问题”按照文章开始部分提出的真假问题的界定,以它为依据,剔除假问题按照区分真假问题的标准,我筛选去除的假问题是
1.什么叫细胞分裂?(去除原因太简单,无思考价值)
2.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去除原因太简单,无思考价值)
3.组织的定义是什么?(去除原因能从教科书上直接找到答案,无回答价值)
4.(去除原因太简单,无思考价值)
5.物体中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什么?(去除原因太简单,无思考价值)
6.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去除原因太难,与本节内容联系大)7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去除原因太难,与本节内容联系不大)通过去除假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课堂达标率
(三)针对筛选出的“真问题”进行合理设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设计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1)课题的导入
(2)问题情景的创设
(3)问题呈现的顺序
(4)解决某个问题的步骤、策略
(5)问题的反馈矫正另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通过自学就会和不经过思考而直接找出答案的知识,不能做为探究问题提出这样可以避免无效问题的产生,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
(2)对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应将该问题分解成多个有梯度的小问题,一步步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3教师还可采用直问或正问、曲问、倒问、和探问的多种方式使问题富于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4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及时捕捉,并采用追问的方法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四课堂教学落实中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实验、探究、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使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要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知识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1对学生已会或已了解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讲解,可通过采取诊测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并相互矫正2对学生未学过但较简单的知识,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学、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知识结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归纳知识3对学生未知且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备课中预设的探索情景,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在做中学教师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手-、脑和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探索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随时提出质疑性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可先由同学帮助解决,体现“兵教兵”教学策略,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精讲,使抽象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最终使难点问题得到化解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益的新鲜“血液”,不断融合,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