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所以有句话说治“贫”先要治“愚”
(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从无求走向有求,往上就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怎么做事情的?读读看,并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明确功利境界的人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功利意义功利境界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多!读高中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得到好工作好工作为了生活得好项羽和曹操,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但他们都是功利境界,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
(三)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什么区别?道德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确;两种人做事情一个为社会,一个为自己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事事讲道德,贤人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统一的)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境界的人,事事讲道德,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你知道有哪些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举例拾金不昧让座抗击新惯性病毒战役中的医护人员,开医生驿站的旅店老板等等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进行对比,感受两者的不同关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岁,年)131911《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沌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耿耿于怀,处处为难,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此后每次相遇,蔺相如都远远回避蔺相如的门客对他退让很不解,都要离开,蔺相如劝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二人相斗,定不能共存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说后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和蔺相如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四)天地境界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天地境界什么是天地境界,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明确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处在天地境界的人,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就有了更广大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气节,成为“圣人”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与宇宙同一,圣人《过河》小和尚和老和尚将过河时,发现一名女子正为过不去河发愁老和尚就主动背了女子过河事后,师徒俩又走了好一段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师父,您讲过出家人不要接触女人,怎么刚才您却背她过河?”老和尚大笑,拍了一下小和尚,说“那名女子,一过河我就把她放下了,怎么你还一路背着?”孑L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姓是一个部落共用的),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龈邑[z Uuyi](今山东曲阜[qU fu])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创立儒家学说派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开创全新教育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四、本文结语在冯友兰看来,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让这不再重来的一生成为精神创造的人生
五、课外拓展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故事设想有一个洞穴,一群囚犯从小就住在那里,被禁锢着四肢不能动,头也不能动,他们只能看面前的洞壁在囚犯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路,路边筑有一道矮墙,一群人在矮墙下面的路上走过,手里举着假人假兽假物这些人举着的物体反射在洞壁上,囚犯们看到的就是这些阴影,就连这些人说话的声音,囚犯们也会认为是从洞壁上传来的跟皮影戏相似,不同的是囚犯们把皮影戏的那些影子当成世界实在的事物,墙上的阴影是他们看到的唯一现实假设一名囚犯获得了自由,来到了洞外,看到了太阳,他明白太阳让他看清了这一切,明白自己原来看到的不过是幻影柏拉图强调,这些囚犯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柏拉图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就是指理性的人柏拉图在这里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即我们看到的日常事物都是“影子”,真实的是外面的光,是理念,理念的存在才让事物成为事物本身第一阶段叙述人们被囚禁于洞穴中,但周围所有的人都一样被囚禁着,把影子当成真实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好这一阶段也有点像禅宗的“看山是山”的阶段如果有人突破了束缚,来到了第二个阶段,囚徒可以扭头转向,看见有人在他背后举过去的那些事物本身火光使他眩晕、痛苦虽然他看到了跟阴影不同的东西,但炫目的光让他不舒服,一切都处于迷乱他可能会认为,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真实这一阶段有点类似“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虽然这个得到解放的人现在看到了不同于阴影的其他东西,束缚的解除带来了解放,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自由真正的自由在第三阶段,即他来到阳光之下,事物才不再是眼花缭乱的火光中的晃动的呈现,而是以它们本来的外观的样子呈现出来这一阶段就是发“看山还是山”了这每一步都非常的困难,而对那个经历并克服了这些困难的人来说面临着难题既然知道了真实世界的样子,他就不愿意再回到洞穴但是他又不得不回去,回到那个人们习以为常生活的地方,在返回的途中,眼睛需要再一次适应黑暗,而且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跟其他囚犯说道外面的世界,会不被相信,其他囚犯们认为他出去一趟眼睛出现了问题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悲伤不只在于出去的囚徒所面临的窘境,还有知道真相的痛苦在这个故事中,如果人要突然看见洞穴背后的火、光,就立即会被这不同寻常的光芒弄的眼花缭乱不舒服,会宁愿回头继续看阴影,因为阴影是他适应的东西,比他看到的模糊的光要清楚的多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那个出去了又回来了的囚犯,最终被其他囚犯们处以死刑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多上了大学之后回去的人会发现跟家里的人、亲戚无法沟通,就相当于看见了后面的火光常年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人们,不可能猜度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的现实世界根本上就是虚幻的阴影这个时候我们面临是两种困境要么回到原来的圈子,不再想洞口、火的事情,要么走出去,索性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最后的结局是悲剧的,但并不能就此认为提升自己是错误的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说“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作业布置思考你是谁?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