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理解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历代改革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新课导入工引用课前提示部分,出示梁启超《变法通议》讲述社会改革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古代,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改革,无论其成功、失败,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改革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改朝换代后的开国之君,为长治久安而重新立章建制,如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明太祖等均对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国家机构不能正常运行,由开明之士倡导革新或改制,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三是社会形态变革时期的改革,它助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有自身的特点【设问工改革是什么意思?讲述(概括)改革字典里的含义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产生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使之更加合理完善从历史专业的角度看,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从现实的角度看,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②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大变革一一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动荡一一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一一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而引起这些大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生产力的进步那么为什么铁犁牛耕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讲述: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一一“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渐瓦解一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这也是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过程),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而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奴隶主贵族,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地租剥削),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出现)【过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迫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
(3)人物概述初涉政坛,怀才不遇讲述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瘗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公叔座死前劝魏惠王若不重用此人就趁早杀掉,魏惠王没有采取意见商鞅听说后也没有逃跑,因为他认为魏惠王既然认为他没有才华,也不会听公叔座的话杀掉他此人判断力极佳,同时也有赌徒心理投奔秦国,主持变法讲述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布求贤令“愿与之分土”(土地是当时最珍贵的东西)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执行,商鞅做了什么事?徙木立信讲述取信于民,令行禁止向百姓传达政府说话是算数的信号,同时也暗示着不能质疑政府,这事实上就是法家一贯的精神,百姓只需要服从,不需要理性和思考
(4)内容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讲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一律按土地大小和质量好坏收税,收税的权力属于政府,这就增加了一种赋税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环节,因为废井田意味着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工商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
②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施行军功授爵制)讲述爵位与封地脱钩是最狠的一招,这意味着贵族的封地将重新分配使用,贵族不建立军功将变得一无所有军功可以换取一切(土地、爵位、财富),敌人的头颅就是行走的军功,有利于增加士气,提高战斗力,不竭的战争热情,不竭的战争资源即打击了贵族特权又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③政治(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强令分户,塞私门之请讲述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保证兵源,同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强化基层管理)【名词解释】什伍连坐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在秦国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什伍连坐不仅针对一般的平民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得到了实行“塞私门之请”意思是杜绝私人的请托,全句是“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出自《战国策•秦策》中意思是罢退无能的人的职位,裁撤无用的机关,废除多余的官吏,杜绝私人的请托
(5)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讲述从这几段史料文字中不难看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都在于国富兵强,所以其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继位,商鞅也惨遭车裂而死商鞅的个人结局也许并不理想,但“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可知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未与旧制度、酒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
2.北魏孝文帝改革【过渡】与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是较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其改革充满了民族融合的意义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讲述回顾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东魏一一北齐北十六国北朝北魏
(439){东汉一一三国(魏蜀吴)一一西晋-------------南北朝{西魏一一北周南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讲述北魏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国,东魏550年政权至此覆灭,北齐政权确立,公元557年,西魏政权至此覆灭,北周政权确立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讲述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娜水之战(东晋VS前秦)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过渡】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一一《马选》第二卷第70页(打不过就加入)【过渡】改革的必要性?北魏各种制度有欠缺
(1)(政治)宗主督护制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统一初期,该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经济)赋税制度的混乱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即九品相通制,但后期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讲述北魏建立初期,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孝文帝改革之前,仍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长期大规模的征战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鲜卑对汉族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讲述结果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汉族、羌族)起义不断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争夺,使得北魏政权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些矛盾迫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制度落后,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俸禄制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1讲述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刮百姓,激化阶级矛盾,贪污成风那么国家的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国家有交税的人?2均田制政府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大量的无主荒地)按照一定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地不得买卖(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讲述露田国家所有,死后归还,桑田归农民所有,死后不用归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扩展工均田制下的农民对于封建国家有哪些义务呢?讲述缴纳赋税、徭役、兵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这就改变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许多农户(相比于地主来说,农民的税收更好收)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3三长制县以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州郡,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讲述为保证赋役的征收,又设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作用?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网格化管理,将政府的管理权下放,此制度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鲜卑族落后,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迁都洛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改革,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利于控制中原讲述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深入的学习汉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启示改革不仅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还要讲究策略
②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讲述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促进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可,加快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作用巩固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与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是较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其改革充满了民族融合的意义从改革内容中可看出其性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也称汉化)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的封建经济基础,汉化就不可避免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讲述北宋初期的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方面,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调兵权;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兵不识将的目的,导致战斗力低下;其次,分割宰相权力,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导致官僚队伍极大膨胀,权责不分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冗官、冗兵(“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国家十分之一是军队,养兵费用达赋税收入十分之七八)、冗费,积贫积弱,根本原因就在于吏治不整,因此,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核心就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内容一日明黜陟严格官员考核与升降标准二日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三曰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策论四曰择官长官员的升迁严格依照政绩加强官吏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
(2)内容讲述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依旧尖锐,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A.改革思想不改革,可能产生民变;国贫生产过少和土地兼并、赋役;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发展生产)B.目的富国强兵经济上富国之策,解决积贫
1.青苗法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讲述相当于政府放高利贷,开始尝试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问题执行过程出现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或贷款利息经贪官污吏盘剥常高于高利贷,出现扰乱民生的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变相成为了一种税
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宋初,官僚地主免役,官户、未成丁户、寺观户、单丁、女户、城郭户免役)3,农田水利法内容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4,方田均税法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5,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汆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
6.市易法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银行赚钱之法)讲述宋代商业极为发达,商业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但商人操纵市场,垄断价格,上海消费者利益,拉高了管理成本,必须从商人手中夺回物价的垄断权初衷挺好,但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7.国有专营制度就比此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酷,除了盐、铁、酒、钱之外,还有茶、酷、矶以及外贸,像是香料、象牙,可以说只要是资源性的,必须的,暴利的商品都被国家垄断专营而且对私自生产贩运的惩处极重,基本上就是沾边就杀这就剥夺了大商人的固有利益关系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讲述保甲法增加了百姓负担,保马法(保甲户自愿养马,马可由政府提供或自行购买,并可免除部分赋税)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提拔大量中下级官吏(因为上层官吏大部分不愿支持变法)C.结果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有些措施欠妥当,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后被废止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阶级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在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失败原因涉及面广;操之过急;用人不当,为推行新法,提拔一大批投机取巧者,政坛风气大为败坏,宋代党朋之争愈演愈烈(分化政府力量);地方上,官员为了政绩,将新法由建议变为强制,且程度进一步加重【过渡工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转折点,变法前与变法后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自信的、进取的、创新的国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建设性探险,是历史上整体配套体制改革的最后绝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之后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令所有后来者都对激进变革望而却步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灭亡,南宋、明、清的历代治国者都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从此中国变得谨小慎微,最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路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讲述万历年间(明朝倒数第三位皇帝),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僚系统僵化,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税收受限,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边疆民族崛起,边防压力加大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讲述张居正改革的时机成熟,皇帝年幼,所以内阁首辅成为了国家行政中枢
(3)内容:政治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讲述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吏治为核心固然能为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道路,但势必触动了权贵利益,充满阻力和斗争经济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实效的全国土地调查,但旨在制止土地兼并、杜绝偷税漏税、保证田粮额度的完纳,实际是让全国上下的土地私有者的利益大大受损),改革税制讲述【名词解释】一条鞭法
(1)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2)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
(3)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军事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讲述张居正改革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人亡政息,死后被清算,改革被废止他以首辅之位与整个官僚体制为敌,但又不具备占据核心权力的合法性,所遇之君不是明治天皇,所处国度也不是有文明曙光透进的德国与日本,改革之争变为权力之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改革斗士从张居正改革中我们又得到一个认识改革进入深水区,已涉及到制度核心,必然充满阻力与困难体制积重难返,改革修修补补,必然走向失败,而不断的失败让社会愈加停滞与僵化(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一个矛盾官僚选拔是按才能选拔,但最高的官僚是按血缘传承)小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性质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目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结果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内容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政治权力分配问题经济财政收入问题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思想基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课堂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⑴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⑵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取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性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④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戊戌变法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思想启蒙【过渡】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讲述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3.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讲述民国时期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经济上的法币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政治上的推行宪政;外交上的改立新约;生活方式方面的新生活运动这些改革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其性质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改革要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国家还有救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一化三改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内容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土地革命1950-1952土地改革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截至1952年底,大陆除西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民主改革1在已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2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就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意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2作用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讲述两弹一星,基本的工业体系成就突出,不能以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来否定以前的探索,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讲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改革的步子没有停歇,势必将改革进行到底,虽然改革会遇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获得民众的支持是改革取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