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练习--统编版
(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间“细故”必须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内调处里老一词中的“里”指里长,是明代乡村社会的一种职役广老指老人,是由当地民众推举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许多地方由族长兼任,是民间权威和社会力量的代表这一要求体现了()A.“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B.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合力C.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模式D.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
2.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汉代()A.尊儒尚法成为主流思想B.高龄老人享有社会特权C.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D.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广泛
3.1899年,新加坡潮州籍侨商募银支援山东省赈灾,清政府为新加坡天后庙颁“曙海祥云”匾额;1900年,黄河决口,南洋巨商张振勋回南洋募捐百万两白银用于赈灾,清政府为此赐其“急公好施”牌匾,竖于其故乡潮州大埔县这反映出()A.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B.晚清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形成C.华侨参与国内赈济凸显家国认同D.晚清政府及时调整闭关锁国政策
4.中国古代灾害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二下表所示为我A.加强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B.强化君主专制以稳定社会秩序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统计情况为此,历代封建王朝()朝秦汉唐宋元明清代次375次493次874次513次5105次5344次数频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率社仓,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说明救济制度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城市救助有专门的救助机构,也有专门的救助法律,这说明其组织性和规范性较强,D项正确;“以人为本”属于现代的价值观念,宋代并没有,排除A项;宋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法律体系完备”都夸大了宋代的城市救助机构活动,排除C三项故选D项
16.
(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四点即可)⑵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⑶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答出四点)【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可以归纳为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根据材料“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可以归纳为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可以归纳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
(2)不同根据材料“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以归纳为体现近代化趋势;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以归纳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态、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思想的改变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可以归纳为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根据材料“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答案第4页,共7页纳为实行全过程民主;根据材料“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17.1主要形式学校教育;教化者言传身教;地方官吏颁发法令和条教⑵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详解】1主要形式根据材料“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可知学校教育;教化者言传身教;根据材料“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可知地方官吏颁发法令和条教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可知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根据材料“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可知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根据材料“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可知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意义结合古代医疗救济的影响从社会、统治、经济和医疗救济历程等方面分析可知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18.1作用为国家征派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提供依据;控制人口,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定程度限制特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⑵内容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对农民压迫严重,农民逃户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简化税制并扩大了征税对象,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承认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更加盛行【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可知编户齐民制度为国家征派赋税,答案第5页,共7页征发徭役、兵役提供依据;根据材料“按户登录人口”“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可知控制人口,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编户齐民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可知一定程度限制特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内容、原因、影响三方面阐述对均田制的认识,可知内容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对农民压迫严重,农民逃户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简化税制并扩大了征税对象,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承认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19.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⑵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详解】1要求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可知,孝义传家;根据材料“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疑,以忝家法”可知,清廉立身;根据材料“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知,节俭生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结合所学可知,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知,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根据材料“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根据材料“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知,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20.1表现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由按年龄登记到按资产登记;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原因中唐以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的改革;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⑵特点突出警察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颁布法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维系统治的需要;日本警察制度的影响⑶认识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户籍答案第6页,共7页制度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⑴第一问指出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可得出答案,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由按年龄登记到按资产登记;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根据所学,可从中唐以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的改革;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等方面概括2第二间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国内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得到迅速发展”“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得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维系统治的需要;日本警察制度的影响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成立了警察局:”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得出突出警察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颁布法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3第三问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本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开放性答案最终概括得出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户籍制度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C.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D.调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5.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悬挂榜板,定期张贴朝廷的文告,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朱元璋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以封建刑法来约束人民B.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C.让教化落实到社会中去D.树立施行仁政的典范
6.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辅工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这表明唐宋以后的养老制度建设旨在A.兼顾物质精神需要B.服务于高龄人口C.强调以人为本理念D.突出宣传教化功能
7.如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风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朱廷献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8.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8.东汉永初年间,有官员上书提出以“徙置荆、扬孰郡”的方式进行赈灾,并调“扬州五郡租米”救助“济阴(今山东荷泽)、陈留(今河南开封)、下邳(今江苏徐州广等地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救济成为政府职能B.北方受灾频率高于南方C.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D.民间救济体系开始出现
9.明初,“令天下郡县选民间年高有德行者,里置一人,谓之耆宿”,并规定当地官吏”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这一制度的推行反映出明初()A.国家权力向地方的延伸B.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缓和C.政府对户籍的管理严密D.选官以品德为主要标准
10.中国古代,上有高度集权的强大中央专制政权,下有以县级机构为核心、严密的乡里组织为基础的基层行政体系这一套制度安排()A.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B.消除了地方社会矛盾C.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D.保障了财政收入增长
11.中国古代户籍的书写载体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战国后期以简册取代木牍,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二是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古代户籍书写载体演变反映了()A.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目的B.地方户籍管理权限逐渐上移C.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善D.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加强
12.在古代史料中记载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化影响乡民,政府官吏也时常亲身示范“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这说明古代社会教化有赖于()A.政府推行的儒学教育B.地方官制定法规教令C.民间与官府良性互动D.统治者采取礼法并用
13.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乡民整体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
14.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馍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积谷备荒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C.民间借贷活跃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15.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A.坚持以人为本B.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C.法律体系完备D.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⑵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私学除有与官学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秦禁私学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汉朝官、私教育结合的方式无疑是统治术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这胜过形式意义上的教令和劝说,而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民,势必固化为乡民内在的理念在汉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据《后汉书•李膺传》说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摘编自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材料二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乡里教化的主要形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18.【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一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其内容涉及户籍、军队、地方行政、族群聚落、土地、法律和身份七个方面——摘编自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实行的均田制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疑,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主户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分别定等列籍乡村主户五等,坊郭主户十等坊郭户和乡村户皆由诸县三年一造版籍,推排物力,升降等第,送州府覆校,印缝保存所谓物力,就是家业、家产、产业对乡村户来讲,物力主要是指田地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不动产即为房地产,宋人谓之屋业,动产则主要是指经营工商业的资财——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材料二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直到光绪年间,国内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得到迅速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国策被他们的船坚利炮击的粉碎晚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进行变法图强户籍制度的变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清政府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进行户口调查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摘编自陈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原因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参考答案
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于民间“细故”,要先由代表官府的“里”和代表民间的“老共同调处,这一模式体现了民间治理中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B项正确;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并不表明当时“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可知,汉代规定了大量的针对老人关爱的措施和规定,说明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C项正确;尊儒尚法与材料描述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特权和社会救济的信息,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华侨积极支援国内赈灾,并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这是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一种深深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整个赈灾体系的情况,无法得知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清朝,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为此,历代封建王朝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以应对灾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灾害的有关情况,不能体现对人口的控制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灾害发生的有关情况,没有反映君主专制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对古代自然灾害情况的统计,没有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5.C【详解】据材料“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悬挂榜板,定期张贴朝廷的文告,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并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时期实行轻罪重罚,但其又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将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公布出来,从而使人有所惩戒,这说明其让教化落实到社会中去,c项正确;材料重在教化,而非刑法,排除A项;B项“依法治国”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仁政的典范”,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D【详解】根据材料“宴请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可知,这些高调的养老制度建设做法目的是宣传儒家尊老思想,突出了宣传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兼顾物质精神需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服务于高龄人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强调以人为本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地方官员重视对社会的救济问题,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的政绩考核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和乡绅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8.C【详解】根据“徙置荆、扬孰郡”“扬州五郡租米”可知,东汉官府调用江南粮食赈济灾区,反映了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社会救济成为政府职能,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受灾频率高于南方,排除B项;D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A【详解】根据“令天下郡县选民间年高有德行者,里置一人,谓之耆宿”“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可知,明初通过设置耆宿限制地方官吏,反映了国家权力向地方的延伸,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缓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的管理,排除C项;明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上有高度集权的强大中央专制政权,下有以县级机构为核心、严密的乡里组织为基础的基层行政体系”可知,中国古代从上到下管理体系完善,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C项正确;阻碍商品经济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社会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财政收入主要通过税收制度,而材料是政治制度和基层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1.D【详解】根据材料战国后期“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至魏晋时期“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可知,自战国后期发展到魏晋时期,中国对地方户籍的管理不断加强,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得户籍管理更加有效,纸张代替间册后,纸张方便运输,使得中央可以更加直接快速的掌握地方户籍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目的“,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旨为造纸术的进步加强了中央在户籍管理上的效率,排除A项;地方户籍管理权限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2.C【详解】根据材料“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化影响乡民,政府官吏也时常亲身示范’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民间教化者言传身教,同时地方官吏也会颁发法令和条教,这体现了古代社会教化有赖于民间与官府的良性互动,双向配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社会教化的推行方式和主体,并非有赖于政府推行儒学教育,排除A项;B项未体现民间教化者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在社会教化中,民间人士和地方政府共同发挥的作用,而非是统治者采取礼法并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详解】根据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廷设立的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这是清朝对基层社会加强控制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由最初宣讲《圣谕六训》到宣讲“圣谕十六条”,意味着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D项正确;宣讲圣谕是一种形式,仅通过宣讲的方式不可能保证地方社会的长期稳定,排除A项;宣讲圣谕的方式是通过对基层民众的教育来达到引导民众向善和服从官员的管理.,并不是借助宗法纽带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仅通过宣讲圣谕并不能看出是否提高了乡民的整体道德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
14.A【详解】根据材料“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每遇灾荒,即以赈给”可知,古代社仓在丰收之时储存粮食,灾荒之时,可以提供给百姓一定粮食,反映了古代重视积谷备荒,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古代有着答案第3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