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五石之瓠》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学习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强记强背】
一、文化常识
1.了解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二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3,了解庄子思想•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4,了解《庄子》和《逍遥游》《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二、庄子名言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己;己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链接高考】-------------文言文中修辞句的翻译《〈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中都有难翻译的修辞句,如“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出作者的本意那么,修辞句应如何翻译呢?这里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1.比喻的翻译比较明显的比喻,可以依据原文使用的比喻词直接翻译例如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原文中有表示比喻的比喻词“如”“犹直接翻译就可以了译文
①子孙看待这些土地却很不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像丢弃小草一样
②拿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由于表达习惯,文言文中多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仔细体会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的地方,将其翻译成明喻的形式例如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这两句没有明确的比喻词,直译时不能让人理解,所以翻译时要将其变成明喻译文
①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②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驶过
2.借代的翻译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杜康”就是美酒,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为用什么东西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提示“缙绅”代“士大夫”,“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丝竹”代“音乐”,“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绮”代“富家子弟”,“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分别代“在朝”“在野”,“肉食者”代“做官的人”,“彭祖”代“长寿”等
3.互文的翻译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指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而为一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两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两句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指将军,也指壮士译文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4.典故的翻译古人常在文中或明或暗地运用典故,翻译时要把典故在文中的含意翻译出来例如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司马春衫”这里指白居易“春衫”,应为“青衫”语出《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译文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我学不了忘却喜怒哀乐的圣人
5.委婉与讳饰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因忌讳而用语委婉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会猎”,绝非“会合打猎”,而是“和对方打仗”的意思译文(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您在吴地会(决)战
6.排比的翻译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在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一一对译,这时可以将句意浓缩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四个句子都是动宾结构,表达同一个意思,即“统一天下翻译时只需翻译出“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就可以了
7.夸张的翻译在状态和程度方面表示夸张时,翻译时就在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上冲冠”,可译为“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预习检查】--------明确字音五石()瓠()瓠落()•••呜然()搭之()不龟手()•••济潞统()鬻()越有难()•••••【自学指导1】研读第一层原文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呜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搭之J••••••♦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谓
②贻
③瓠
④树
⑤实
⑥坚
⑦自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为
⑨则⑩瓠落⑩号然©S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自学指导2】研读第二层原文庄子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僻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日我世世为济潞觥,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潞••统,则所用之异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固
②善
③龟手
④济
⑤潞
⑥统
⑦事
⑧鬻
⑨请⑩说⑩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酬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自学指导3】研读第三层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虑
②以为
③而
④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问题探究L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自学指导4】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自学指导5】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自学指导6】艺术感悟一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聚族而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求闻达于诸侯作《师说》以贻之C.剖之以为瓢入则无法家拂士D.则所用之异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B.吾为其无用而搭之搭击破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皱”,皮肤冻裂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难困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
①③/
②⑥/
④⑤B.
①②/
③④/
⑤⑥C.
①②/
③⑤/
④/
⑥D.
①⑤/
②④/
③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世世为济僻统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搭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皱”,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D.
②④⑤A.
①③⑥B.
②④⑥C.
①③⑤【美文赏析】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一一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信信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槃礴”,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摘编自吴靖《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