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学年常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月第一次调研联考卷202310试卷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1501502023.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5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一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筵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暗喻中分明指向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道路、两种人生选择短时间看,草的生长速度比树快一一“草”此时所代表的就是求速、求快、求高效的一类人,“急功近利”是他们的特征,他们为了求速、求快、求高效甚至不择手段“草木的生长”比喻的是“人的成长与成熟”人的成长与成熟从来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追求“一跃十步”、一蹴而就而树的形象往往是人生最好的譬喻耐得住风雨,逐渐粗壮、茂盛,乃至“亭亭如盖”这里显然是强调树的“忍耐”“逐渐粗壮、茂盛”,人的成长与成熟正是如树一样要耐得住风雨、耐得住岁月,人要学会在锤炼和磨砺之中逐渐强大自己,让自己最终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在材料中,有很明显的“抑草扬树”的倾向,考生如主观臆断地去挖掘“草”的优秀特征,就会违反了审题的整体性原则而走向偏题作为考生,首先要善于解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到“共鸣”;其次是根据要求,快速构思如根据材料,找至广草”和“树”的对比点,联系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类似”情节,比如过于急躁、过于功利的时候,比如忍耐、沉淀让自己收获成长的人生历程等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东A.B.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整个魏C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对待人生D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A..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B定的结果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材C.D.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3分)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A.B.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6〜9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嚷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樗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搭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峰峰”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搭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A.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B.发展转变做了铺垫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C.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D.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A.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嚷”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
8.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C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D.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35
(一)文言文阅读体题共小题,分)5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0〜1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愈白愈少驾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胡齿吾,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疣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縻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桐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A.于甲科/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B.于甲科/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C.于甲科/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D.于甲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B.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C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B.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C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D.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甑黯,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214.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小题,分)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5〜16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
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
②抗疏功名薄,刘向
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
①信宿再宿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6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A.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B.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C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D..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16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分)
16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在《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2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待之“▲”,怀3之“心念旧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20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
①)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
②)!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
③)的八个大字一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18.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4分)恍惚中,这一株杜鹃,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1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这一株株杜鹃,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2▲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分)n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1〜22除了地下含水层以外,冰川更是丰富的水源地处库木塔格沙漠东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就有不少“雪水渔场”敦煌市阳关镇降雨极少,被称为中国的“旱极”,
①,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世纪初,当地人民突发奇想21一一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
②他们先用黏土固沙,再修筑了近十米高的屏障挡住沙尘暴,最后植树造林,o利用这三道关卡解决了泥沙渗水的问题通过地下暗河,使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的原因,还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转换为清激见底的水如今,阳关镇的养鱼业早已拓展为集养殖、旅游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沙漠生态产业,帮助当地人发家致曷/-J沙漠养鱼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
③,沙漠养殖场有着一个巨大优势一一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而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鱼儿们喜欢洁净的水和温暖的阳光,沙漠恰恰可以成为鱼的海洋,成为所在各国的经济资源之一专家估计,全球沙漠养鱼场每年可产出多万吨鱼虾,3000产值高达多亿元人民币
250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个字2112(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春天,万物复苏,草和树是一样的绿色短时间看,草的生长速度要比树快,但时间一长就知道草永远长不高,而且“一岁一枯荣”;而树则耐得住风吹雨打,逐渐粗壮、茂盛,乃至“亭亭如盖”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800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I519解析“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LA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解析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
2.D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C解析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A.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B.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出自于陶渊明的《归C.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D.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4人的觉醒(1分);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1分);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1分)和意义(影响)(1分)
5.
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
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
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2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n416解析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体现了爹对娘的牵挂和担心;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
6.D AB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C解析“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结尾处烘托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
7.A解了他的做法
8.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1分);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1分);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1分),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1分)
9.
①“抡镐头”这一细节,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分);
②贯串全文,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2完整(2分);
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35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520解析句意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
10.A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良有司”,偏正结构,贤良的官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CD解析“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1LB‘读,句末的停顿为‘句解析”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
12.D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
13.1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评分标准】“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评2分标准】“通”,通晓;“甑酷”,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
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
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
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
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14保【参考译文】
(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厉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小题,分)29解析“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
15.B
16.
①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1分)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1分)
②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1分)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2分),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分)16(分每空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17.6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鼓瑟吹笙;契阔谈燕3i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①烘云托月/众星拱月
②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③龙飞凤舞/遒劲有力
18.
①比喻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
19.与精神愉悦感
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示例
①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②汇成了照亮河山的光环
20.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分)n
2921.
①在常年缺水的阳关镇养鱼
②作为鱼塘用水
③与沿海养殖场相比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通过地下暗河,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还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转换为清22澈见底的水
四、写作(60分)作文审题分析
23.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作文,材料为隐喻类材料任务指令是任务驱动类作文的“核心”,是写作的出发点该作文的任务指令为“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其中,“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成长的感悟”是关键“思考”、“感悟”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主张,所以,该题目适合写议论文同时,它也引导我们是对材料准确解读,并以类比、联想思维形成观点,从而确定立意而“结合自己成长”要求考生不能信口开河,要从自己成长的经历、感受出发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对于材料,考生要从整体上解读,抓住其本质、核心在材料中,“草”和“树”形成对比,这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