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教师研学心得之《木兰诗》执教的《木兰诗》课堂,由精心设计的“矛盾式对比诵读”、“矛盾式扩写(说话)赏析”等四项“实践活动”顺序而成“精心”表现在实践活动前的精心指导和实践活动中的精心组织、具体评点课堂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关键词实践活动语文素养综合发展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告诉我们,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由数量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顺序而成二是能基于这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老师2019年10月26日在东莞清澜山学校执教的公开课《木兰诗》,设计了着眼于“听”的“矛盾式背景介绍”、着眼于“读”的“矛盾式对比诵读”、着眼于“说”的“矛盾式扩写赏析”、着眼于“写”的“矛盾式总结提炼”四项学生实践活动,基于这四项实践活动,促成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了“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以为,这是一节能极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优秀课堂我们以这节课中的“读”和“说”两项活动为例,看老师如何落实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综合素养
一、精心设计“读”的实践活动怎样设计好活动,给学生实实在在“读”的训练?老师的做法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引导,具体而微地教会学生“读而不提空洞的要求,不泛泛而谈地指导,不粗枝大叶地点评老师设计和实践的一切,都是具体而微的第一,精心设计“诵读稿”为了让“读”的指导具体化、微观化,老师将读前指导书面化,将《木兰诗》一文改编成“诵读剧本”,给出明确地诵读处理方法,以此作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诵读练习老师的“剧本”设计“精心”之处表现在多个方面㈠所有的读都是“对比式”的,先读木兰作为英雄形象的“十年征战”,再读木兰作为女儿形象的“生活场景”㈡有明确的诵读角色划分,有“领读”、“木兰读”、“群读”等不同角色㈢有针对每一段或句的语速、语调、情感处理的提示,如提示学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读法是“大声、焦急、快速地”㈣有必要地重复、增添,如读“卷卷有爷名”时,设计成全体学生用“焦虑万分、一字一顿、压低声音”的方式重复读“卷一一卷一一有一一爷一一名!”,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教师将之设计成“大惊失色地”齐读“同行十二年,天啊!不知木兰是一一女一一郎!”这里,教师用课前的精心设计,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具体而微地书面指导,学生就知道了怎么读,就更可能读出味道,读出感觉第二,精心组织“读的过程”这节课中的“读”,分为七个微小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先读木兰作为英雄形象的“十年征战”,再读木兰作为女儿形象的“生活场景”,以此形成对比七次诵读,依次用木兰的“十年征战”和“木兰叹息、决定替父从军”、“购买战备用品”、“行军途中思念爷娘”、“还朝、辞官、归乡”、“亲人相迎”、“归家喜悦和火伴惊忙”、“巧妙应答”进行对比那么,老师“读”的过程组织,其“精心”又表现在哪里?㈠顺序而为老师按照课文顺序,依次引导学生对比着读“叹息、决定”“购买战备用品”等七个场景,顺带帮助学生梳理了诗歌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㈡反复对比对比读的次数多达七次,这样,在反复之中,给学生以深入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老师这样对比的用意是什么㈢全员参与木兰“十年征战”的场景,由七位以上学生依次读,实践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涉及“木兰”身份的诗句,由一位学生扮演木兰诵读其余诗句,全班齐读、群读、轮读整个读的过程,全班学生都有积极地参与和实践活动,没有丢下一个学生㈣手段丰富除了“诵读稿”,除了“对比”,除了“语言”等手段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读”的组织者,她还有更丰富的方法比如丰富的手势,在她的手势指挥下,学生理解了诵读语调的高低起伏,快慢停顿等比如表情、体态语、副语言等,都在教师组织“读”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用“串联”和“点评”精心引导“读二教师设计“读”的形式是“对比诵读”,每一次读,都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木兰作为英雄形象的“十年征战”,另一个部分是木兰作为女人形象的“生活场景”怎样将两个部分串联起来,又怎样引导学生读得更好?㈠教师精心设计“串词”串联诵读在读“十年征战”前,教师用“花木兰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进行引导教师富有激情地、铿锵有力地声音,尤其是“真真正正”四个字,双声叠韵,掷地有声,起到了极好地引导作用,不用教师教学生怎么读,学生就知道怎么诵读“万里赴戎机”等六句诗歌在读“生活场景”前,教师用“但是,同学们,花木兰不仅仅是一位巾帼英雄,她还是一一”进行过渡,引导学生换一种表现方式诵读写花木兰“生活场景”的诗句教师“串词”的设计,既有组织教学的作用,又有点拨诵读的意义,还有创造气场的价值,可谓一举多得㈡教师精心点评学生的诵读,引导学生读得更准、更美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读”,引导说“你的脑海中有没有画面“,促进学生边读边想象某学生读“十年征战”,读得“很悲痛”,并伴有“擦眼泪”等表演性动作教师就商榷式点拨说“你读得‘太悲了,这是‘悲壮,不是‘悲痛木兰要是在这样的‘悲痛中,就活不出来了”这样的点评、点拨,是具体而微的,既纠正了学生对诗句情感的错误理解,又讲清楚了怎么处理这几句诗歌的诵读
二、充分实施“说”的训练老师这节课的第三个板块是“矛盾式扩写赏析二这个板块的设计,有三个显著的亮点一是写的内容是“赏析”二是要写的内容具有“矛盾性”三是写的方式是“扩写”,实际上,是口头作文老师是怎样实施,又是怎样让训练充分展开的?第一,做好“说”前指导㈠有铺垫之前“矛盾式诵读”环节,已经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情境,感悟到了诗意,理解了木兰作为“英雄”和“女人”双重形象的矛盾性这是铺垫㈡给出具体的说话句式“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木兰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女人她是,从中,我似乎看到”这个句式,给出了矛盾的一面“国家的壮士“,让学生找出矛盾的另一面“生活场景”,并选择一句诗,展开想象,描绘具体的场景,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㈢给范例在写之前,教师给了三个典型范例,例如“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木兰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女人她是爸爸妈妈最勤劳的女儿啊!从‘木兰当户织中,我似乎看到木兰日常的忙碌但战鼓声声扰乱了唧唧织布声,军角齐鸣惊破了农家生活的安宁小小的家,已经放不下一架平静的织布机了木兰面临艰难的选择啊……”㈣提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抓住木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特点,将“诗句”变成一幅一幅生活的图景,比如木兰是“最多愁善感的女儿”,是“最心疼弟弟的姐姐”等“说前”,教师具体的指导、有效的示范和明确的要求,给了学生“说”以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学生的“说”生成精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第二,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给每个学生的“说”做出具体的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做了初步统计,老师总共请了15位学生“按句式说话”,且对每个学生的“说”都有点评我们看两个案例有一位叫肖恩的学生说“木兰是爷娘最思念、最牵挂的女儿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似乎看见木兰爹娘相互扶持着颤颤巍巍地向木兰走来,高兴地腿开始颤抖,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欣喜地流出眼泪”对这位学生的说,教师做了如下点评“同学们她写得好吗?说得好吗?你们也许没有感觉到她说得有多好!但是到老师这个年龄,我就知道,肖恩你这么小,你怎么能够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场面就是颤颤巍巍的爹娘相互搀扶着来迎接女儿归家的那个场面,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如果现在回老家去,这种场面还有吗?没有了,因为我的妈妈已经去世好多年了,能够来迎接我的,只有我的爸爸了同学们,人到中年,老师才读出肖恩刚才写的那一段我以前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十个字,我们那么喜欢,肖恩这叫作深刻,而且还有点叫人感恩的早熟能够感受到亲情的孩子,最可敬”老师的这段点评,具体而微地指出了肖恩的多个优点一是具体描绘了“场面”,二是肖恩是个“有心的人”,三是有同理心,懂得感恩,四是深刻老师还表达了她的赏识,”能够感受到亲情的孩子,最可敬工另一个学生说“木兰是个伪装艺术高超的人,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我仿佛看到伙伴们在微笑的木兰面前大惊失色,然后感觉特别不可思议,信任了十二年的东西突然崩塌”对此,教师一方面自己给予了多重点评,指出问题所在,要正确认识木兰“女扮男装”的欺骗行为,也指出了学生的优点,描述有细节,有场面感另一方面,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互评,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认知老师这样具体而微的评点,不仅给孩子们的“说”指明了方向,而且还激发了孩子们说的兴趣和欲望,让孩子们越说越有趣味,越说越精彩这一个环节的教学,“说”的训练,参与人次多,说的时间长,点评具体而微,是一次充分实施的“说”的训练活动
三、着眼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矛盾式“诵读”,还是充分训练的“说”,都别具匠心实践活动前,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点拨实践活动中,教师精心组织、微观点评、相机诱导这样的精心,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还有的精心,是我们看不见的它藏在教师教学行为的背后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意图,聚焦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第一,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学生的“语用”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习得”的这节课,教师设计了“听”“读”“说”“写”四项语文活动,都具有“语用训练”功能以“说”为例,具有三项显著的语用训练功能㈠训练了两种句式的使用能力一种是递进复句,“不仅……还是……另一种是状语前置的句式,“从中,我似乎看到”反复说话,反复训练,学生就自然习得了使用这两种句式的能力㈡教给了“中心句”+“支撑句”的说话方式“她是”是中心句,后面“从中,我似乎看到”是展开的支撑句,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㈢训练了学生展开描述的能力“似乎看到”是对某个具体诗句的展开,在这种展开想象中,训练的是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㈣训练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说话的句式、说话的方式、展开描述的能力,都是表达的能力要说好话,仅具有表达的能力还不够还要有当众说话的勇气和自信,还要有适当的仪表和仪态等,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同样实现了这样的功能第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和人性的美好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就教学内容而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着眼点一个是《木兰诗》是美的,《木兰诗》作为文学作品,作为诗歌是美的,它的境界很美另一个是木兰是美的,木兰是美的女性,木兰代表了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点美好,老师设计了“矛盾式对比诵读”和“矛盾式扩写赏析”两项重要的活动学生在“矛盾式对比诵读”中,一则感受到木兰作为普通女性形象的丰富性,二则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种种场景的美好,三则感受到诗歌语言之美,朴素简练,焕发人美好的联想,四则感受到诗歌叙事的顺序之美、详略之美如果说,“诵读”带给学生的美感,只是初步的“感知”和“体验”,那么,接下来的“扩写赏析”,带给学生的美感则是具体的,创造性的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木兰的“生活场景”,不仅进入了诗歌情境,还再造了诗歌情境,也就说说,学生不仅获得了美,还创造了美,对诗歌的美和木兰形象的美,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第三,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出绚丽的花朵“矛盾式对比诵读”和“矛盾式扩写赏析”两项实践活动,从多个层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㈠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诵读和说话,都采用了矛盾式推进方式这种矛盾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侧面认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一面是战功卓著、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另一面是柔肠寸断、娇美爱美的妙龄女郎一面是刀光剑影的“十年征战”,另一面是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这都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矛盾的两面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这样的方式读和说,有效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读”的实践,有七组对比,这是一种广度“说”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木兰的身份和特征比如从木兰与“父母”的关系看,木兰是什么样的女儿从木兰与“弟弟”的关系看,她是什么样的姐姐从木兰与自我的关系看,她是什么样的女人从木兰与可汗的关系看,她是什么样的臣子等等这样的说话训练,尝试了很多角度,概括了很多特征,这是一种思维广度的训练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对木兰形象的深度解读,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比如,当学生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教师做了多次追问,“她那么会装,为什么不继续装?继续装下去,把自己的家人接来,开开心心的过生活,不可以吗?”“功名利禄好不好?”“如果木兰继续装下去,她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木兰最可贵的不是不要功名利禄,而是什么?”一步步地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深度思维训练,并最终引导学生认知木兰之美,美在人性,美在木兰要做“女郎”,而不是要做“尚书郎”如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地说,老师的这节课,用精心设计的四项“实践活动”顺序而成“学习的课堂”,在听说读写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审美素养和思维张力,并顺势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一北朝名歌《木兰诗》因此,我们说,这是一节最能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