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用法【知识梳理】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八大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L固定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2.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式例句“……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者也”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用“乃、即、贝1」、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是”字句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于”字句谓语+于“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字句为+动词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所”句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字句
(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14.答案第一问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第二问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若答“惜名器以待有功”这个方面,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针对德宗欲授予献瓜果者以散试官之事两次呈上奏章,其看法是不应该授予理由是朝廷财赋不足,结果兴起赏赐职官之风,导致“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由此可看出,陆贽的主要观点是应该慎重授予官职,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激励人们据此从文本二中寻找相对应方面的奏议即可【参考译文】文本一德宗在路途中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兵)兴起以来,财货与赋税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胥徒)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舆皂)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诞谩)使人心不能归附(趋)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亲信),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文本二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格)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苛刻)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复)出现【课后作业】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至秦,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已而觉秦宗室大臣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黑京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皆以始皇起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SB.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日C.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日D.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郡县,中国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郡县制,是秦在统一六国后首创的C.《书储指儒家经典《尚书》,是我国古代对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D.魏,古代肉刑的一种,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A.李斯由楚入秦后,先被秦相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得以有机会游说秦王,后得到秦王赏识,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和丞相等官职B.秦王派遣谋士携带金玉到各国游说,遇到不肯接受财物的人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利诱威胁、软硬兼施为秦国招纳贤才C.秦废除了分封制度,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以避免以后国家陷入战乱齐人淳于越则以殷、周两朝为例,提出了反对意见D.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制定法律,统一文字,秦始皇还视察各地,平定四夷,对此李斯都付出了心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⑵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14.秦王朝建立后,面对天下散乱、私学盛行的局面,在文化治理上做出了怎样的取舍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案
15.答案C解析“面谀以重陛下过”是“非忠臣”的表现,故“非”和“忠臣”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谬其说”“细其辞”都是动宾短语,结构一致,且“谬其说”“细其辞”“乃上书日”的主语都是“丞相”,“辞”应作“细”的宾语,而不应作“上”的主语,据此可排除D项选C
16.答案B解析“首创”错,从原文“夷郡县城”即可看出秦统一六国之前就有郡县制
17.答案B解析“为秦国招纳贤才”错,根据原文“阴遣谋土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可知,秦王想通过利诱威胁、软硬兼施离间各诸侯国君臣
18.答案
(1)没有辅佐的大臣,依靠谁救助您呢?
(2)那么君主的威势就会从上面降下来,同党就会在下面结成
19.答案
①没收(或销毁)《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
②保留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树之类的书籍
③禁止私学
④统一文字(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题干中的“面对……局面”是限制条件,“在文化治理上”给出了筛选信息的范围,“取舍”指明了具体的答题方向然后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即“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皆以始皇起”由“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和“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①;由“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②;由“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③;由“同文书”,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④【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跟从荀子学习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到了秦国,请求做秦国丞相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认为他贤能(贤,意动用法),任命他为郎官李斯因此能够游说秦王秦王任命李斯为长史,并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赍持)金玉去各诸侯国游说各诸侯国的知名人士中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就馈赠丰厚的财物与其结交;不肯接受财物的,就用锋利的剑将其刺死离间各诸侯国君臣的计策得以施行,秦王便派遣得力的将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恰逢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已)被发觉了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请求将宾客一律(一切)进行驱逐原计划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于是呈上进谏的奏章秦王便废除了驱逐宾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职升迁至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最终(竟)统一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皇帝)让李斯担任丞相拆毁(夷)了各郡县的城堡,销毁了其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这么做都是为了以后再也没有战争攻伐的祸患秦始皇三十四年,皇帝在咸阳宫设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名和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王)一千多年,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支脉、辅弼如今陛下拥有天下,但宗室子弟却是平民(匹夫),(如果)突然(卒)出现田常、六卿那样(夺权篡位)的祸患,没有辅佐的大臣,依靠谁救助您呢?做事不效法(师)古代却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奉承来加重您的过错,不是忠臣啊秦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排斥淳于越的言辞,于是上书说“古时天下离散纷乱,不能统一,因此诸侯纷纷兴起,人们谈话时都引用古代的事情来否定(害)当代,装饰一些虚夸的言辞来混淆事实,人人都认为自己一派的学说好,来非议上位者设立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吞并六国拥有了天下,辨别了黑白是非,天下共同拥立皇帝一人之尊;但是各个私人学派却共同(相与)非议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的法令颁布,就各自依据自己的私人学说议论它,回家就心怀不满,出门就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通过非议君主来博得名声,以异常志趣为高明,率领百姓造谣诽谤像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禁止,那么君主的威势就会从上面降下来,同党就会在下面结成禁止这种情况(发生)才有利于朝廷我请求把所有人收藏的《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清除销毁命令下达满三十天还没有销毁的,受黑京刑并服筑城四年的劳役(城旦)不用销毁的,是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树之类的书籍如果有想学习的人,就拜官吏为老师”秦始皇赞成丞相的建议,没收了《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愚,使动用法),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非议当今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又视察各地(巡狩),对外平定四夷,李斯都付出了心力无标志句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3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4.省略句的类型例句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省略主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省略兼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省略谓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句的形式例句表疑问语气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表感叹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前,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5.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例句宾语前置句的类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定语后置句一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6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例句定语后置的形式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作为标志词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定语放在中心词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状语后置句一一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7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状语后置的形式例句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固定句式一一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8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⑵何如
①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②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7)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8)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9)“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二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例题精讲】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J武侯日“善J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日“属之子矣J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曰、而、则、且”等词语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三家分晋是“韩、赵、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吴起并没有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深表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找出专有名词,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得分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B.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C.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D.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A.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如唐朝爵位分九等B.翰林,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等职责,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C.内相,唐德宗时,虽朝廷有宰相主政,但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是对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尊称D.贞观,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初唐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A.陆贽不赞成用官衔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让陆贽陪同,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净,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朝政弊病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施政,“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
14.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答案
15.答案D解析“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的意思是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语意完整,“献瓜果者”是“亦授试官”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的意思是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语意完整,“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和“同于瓜果矣”不能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选Do
16.答案D解析“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17.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敢于直言谏谆,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谏铮
18.答案
(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