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上《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剖析退师的根本原因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礼、利、义、信教学难点品读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秦、晋、郑三国逐利本质,以〃春秋无义战〃的历史背景,探究春秋时期〃礼〃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论语•里仁》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古至今,利与义之间总会让人难以选择取舍,稍有不慎,就能使人走向〃见利忘义〃之途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利与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了解文中人物对〃礼〃、〃利〃、〃义〃信〃的践行
二、教学过程任务1请学生速读课文,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参考答案】
(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3)说退秦师
(4)迫晋退兵任务2重点研读第三段,梳理烛之武的游说层次,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为什么能退却秦师补充资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说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一一《东莱左传博议》(节选)【参考答案】
1.高超的外交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了秦伯满足于眼前利益的不足之处表现为四个方面
①从地理位置角度析之以势〃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告诉秦伯,灭郑之后,胜利的果实是难以下咽的秦在西,晋居中,郑在东,秦要越过强大的晋国,把郑国的土地当成自己的边邑,自然有〃鞭长莫及〃之困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将被秦晋瓜分,然而〃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从力量对比角度晓之以理现在亡郑,秦晋也许可以均沾利益,但秦国隔郑国这片〃飞地〃太远,掌控度不够,反而为晋国做嫁衣,增强了晋国的国力这是一桩赔本的生意!
③从未来发展角度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君亦无所害〃烛之武让秦伯超越了眼前的利益,看到了更为合算的长远利益置兵于郑国,既可牵制晋国,又让郑国成为秦国向东扩张的阵地烛之武赠送的这份厚礼,秦伯自然不会拒绝
④从历史事实角度动之以情帮秦君分析了晋国的本质反复无常、贪得无厌这激起了秦君内心强烈的不适感,他看到了秦晋关系的本质一一两国表面上是利益同盟关系,实际上却是利害冲突关系对秦伯来说,分享胜利之果是一种利益驱动,但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伤害是一种更深层的利益驱动秦伯担心的是,前有晋惠公(晋侯之弟)的朝济而夕设版〃之举,后有晋怀公(晋侯之侄)的过河拆桥,现在自己又与雄才大略的晋侯结盟,万一灭郑之后,晋侯变脸,自己如何应付呢?恰如烛之武所言〃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看到了当下灭郑的另一侧面助长晋国的野心,给秦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2.目光长远的取舍大智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烛之武其实是代表国家让出了巨大的国家利益的烛之武说辞中最能打动秦君的,就是能让秦君看到更大的利益否则秦君又怎会仅仅因为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背弃秦晋同盟,与弱小的郑国结盟呢?可以说,烛之武看透了秦伯的逐利之心,他才给了秦伯更大的利益诱惑当然,烛之武也知道,让秦在郑国驻军,虽可让郑国不亡国,但也是不得已的引狼入室之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选择,只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权衡所以,让出部分国家利益,换得国家暂时的平静,是眼下的无奈选择,也是自己能为郑国争取到的最大利益【原因小结】L烛之武的大义与大智是关键原因;
2.维护国家利益是根本原因任务3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秦为何原意退师1,伐郑为利在〃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两年之后,弃信逐利,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发动了这次战争
2.弃晋为利在烛之武晓之以大利之后,他弃晋亲郑,烛之武的话非常委婉,但是实际上就是说,希望郑国从此以后成为秦国的附属国,寻求秦国的政治庇护很明显,郑国优厚的地理条件,可以为秦国提供丰厚的物资和东面扩张的基础后来,秦国还直接在郑国驻兵因此,秦退师还是为自己以后的称霸做谋划
3.亡郑不利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将被秦晋瓜分,然而〃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利于晋而不利于秦,所以,〃秦伯说〃〃乃还〃任务4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为何认为〃不可〃,最终〃吾其还也〃【参考答案】晋文公作为一名成熟老练的政治人物,对整个局势的判断,从情理上,如果贸然攻打,势必在国际舆论上留下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军事联盟一旦瓦解,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晋国处于四战之地,东面有齐国,南面有楚国,凭借一己之力,还不足以与各国抗衡,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秦晋两国一旦开火,两虎相斗,势必有死有伤于是晋文公只好选择撤兵,等待其他时机【小结】无论是郑的游说,还是秦晋的伐郑或是退师,均是为自己的〃利益〃站位补充资料《烛之武退秦师》这则历史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政治家之间的权谋算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正如吕祖谦所言〃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语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翻译天下间的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事,也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联合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在站着说话的短暂功夫里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改变的多么快啊!烛之武的一席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与晋的恩情、召来晋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危险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改变的很快而彻底,去谋取那种利益的!任务5结合礼、禾
4、义、信,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秦伯、晋侯的形象L烛之武义之大者,社稷为重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当郑伯请烛之武出山面见秦君之时,烛之武先推辞一番〃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实际上,烛之武表达的是自己的不满一一郑伯在位四十多年了,一直没有重用自己,现在国家处于险境,却来让自己犯险见秦君用人之际,郑伯坦诚自己的责任「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之后郑伯又加了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秦伯以利为先、背信弃义一个有野心的国君他与郑国无怨无仇,劳师袭远,助晋围郑,既为分享胜利果实,又有图谋霸业之心以利为先、背信弃义在义与利的天平之上,他以利为先,选择了更为长远的利益,背信弃义,背叛秦晋同盟,与郑国握手言和
3.晋侯仁义当头、利益为本晋侯处事冷静,有远见卓识晋侯邀秦伯合攻郑国不料秦伯背弃了秦晋同盟,从道义的角度看,秦伯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晋侯的〃吾其还也〃的抉择,体现了他非同一般的冷静与见识,虽然晋国国力强盛,但晋侯审时度势,知道此时承担攻击秦国或郑国的后果任务6(预设)学生问,烛之武后来如何?【参考答案】《左传》有记载后来烛之武陪同太子夷去朝见晋国,完成了一次出使任务烛之武有退秦之功,得到郑伯的赏识,晋军未退,仍请教于烛之武,烛之武又定妙计,郑伯派石申父前去,但仍旧依烛之武之计行事,并圆满完成任务杞子受命驻守郑国,两年后,杞子守郑国城门,传信回秦国说郑唾手可得,郑伯又派烛之武见杞子等人,赠送礼物,委婉规劝让杞子他们回国杞子大惊,暗想阴谋败露,郑不可留,秦亦不可归,遂逃奔齐国,郑国于是安定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不避艰险、义无反顾,三定奇谋妙计,不劳一兵一卒,于不动声色中克敌制胜,其爱国精神和大智大勇可见一斑
三、总结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满腹经纶,却不得重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坚守,七十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才华依旧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搏,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惊叹号,给后世留下无尽的深思和感慨
四、布置作业许多评论认为烛之武是以利〃退秦师,但也有人认为烛之武以〃礼〃退秦师,你更赞同哪一种说法,请分析你的理由,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