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朗读一一美读一一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讲解意象特点“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二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二)、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解说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噪高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三)、全诗手法的探索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四)、探讨诗歌情感抒发的特点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五)、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作业
1.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雪》作比较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板书设计万山—峥噪岁月—看湘江忆同学少年战斗万类中流击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