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2思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京派作家群的创作风格
2.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3.感受边城之美,鉴赏人物形象
4.探究小说主题意蕴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理解《边城》的悲剧美意蕴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作品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题材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京派作家群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二、写作背景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明确文体本文文体——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解读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二)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典型人物二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3.意境层面的营造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五、理清基础安辑()泅()蘸)酒茶恫(水(()打擂蒙傩()送蚱()擂鼓)水好(蠕(碧溪咀()氽(鳖鼓())水踹镇簟()棕桐埋怨喧阑(()
六、梳理(怏怏角隅(情节(睨(燃耙()阅读课文,概括内容,分别为第三至六节拟一个小标题
一、整体把握,概括边城特点请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展开描绘?
二、研读探究,欣赏环境之美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作用
2.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
三、研读探究,感悟形象之美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鉴赏其人物形象
四、研读探究,追溯悲剧之源沈从文谈《边城》时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如此美丽的世外桃源,人性如此质朴,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妙笔生花,获得审美体验结合小说内容,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进行微写作,抒写你的浪漫情思
1.(高考链接)下面对有关《边城》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美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帽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峭,驾船下行,不幸遇难傩送也终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而远走他乡E.《边城》中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外祖父),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咀为翠翠作伴,期待傩送归来
2.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回来吗?……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故事情节续写《边城》《边城》教学反思《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湘西赤子”沈从文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以散文化的笔调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无比淳朴、自由、满溢了生命力的“世外桃源”一一《边城》,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心弦《边城》是一部散文化(诗化)小说,不看重情节的曲折完整和结构的严谨,没有尖锐的富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就像是对生活本身的实录,不急不缓,如节选部分对一年一度划龙船民俗的叙写,用的是一种清新含蓄的散文笔调,如流动的水,从容不迫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风情画,民风之淳朴、人性之美好皆寓于其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这篇课文节选部分篇幅也相对较长,只有两课时授课时间,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便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查阅了一些论文以及最近几年的省、市优质课的教案,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边城之美”与“隐优之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边城之美,鉴赏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意蕴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第一,引导学生研读探究,感受形象和人物之美上课伊始,我启发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进而过渡到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边城之美引领学生走入《边城》文本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里,领略茶帽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城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和傩送之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第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究小说主题意蕴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语言,清灵隽永的基调,从容的叙述,为我们塑造了这座湘西小城然而,美丽的文字中却流露着一种的难言的哀伤正如沈从文所言“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边城质朴生活的赞美,对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重建民族美好品德的期待但是,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对于主旨的理解和体会也相浅薄我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我预设的题目难度较高,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并不充分假如我能转换切入点,也许有益于学生理解例如,刘老师在点评时提到,汪曾祺曾谈道“《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学生能够理解“温暖的意思,自然也容易理解边城之美都能体现边城“温暖”,对于“隐伏之悲”的理解便顺理成章此外,如果我能从单元主题、单元教学任务和多元化文本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那这堂课也许会碰撞出更奇妙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