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怜悯是人的天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2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
一、新课导入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二、教学目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论述思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作者驳论逻辑思维作者名片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他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名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五、题目解读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文体知识扩展一一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目的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方法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代表作拿来主义》
六、阅读提示【抽象的哲理性文本的阅读】这是一篇极为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作者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出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一)如何读懂这篇文章呢?
1、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理性思辨的特点
2、从概念的理解入手,理清作者的说理思维
3、了解作者立场与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4、探究文章选用材料的特点和论证风格
5、联系自我与现实,体会文章所呈现出的理性探索精神与深刻人生智慧
(二)《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整体感知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首先,卢梭考察了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的理智状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他们对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欲望,很难看不平等的现象,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其次,卢梭在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的时候,用辩证的观点来论述从自然状态的平等到文明社会的不平等,又到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社会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这是因为,文明社会带来了人间的罪恶和痛苦,这对野蛮状态的平等来说,则又是倒退一步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既是进步又是退步
七、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一)、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提出了怎样才能更幸福的话题第2段在批驳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的错误观点基础上,引出人天生拥有怜悯心的认识,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第3段分析人和动物拥有怜悯心的本质,第4段列举怜悯心的表现,对比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行为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第5段借助对比,深度阐释怜悯心的意义,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行文脉络文章脉络效果辨析美德与邪恶批驳霍布斯,引出怜悯心怜悯心的表现怜悯心”的意义先破后立,由概念到表现到本质再到意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比较容易接受
(三)、跳读课文,找出与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有关的语句,体会怜悯心自爱心自然状态理智状态的内涵、表现和本质,完成下表提示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解读概念要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按以下列步骤解读:首先,清晰概念的内涵;其次,探究概念的本质;第三,分析概念的作用;第四,比较概念的差别;第五,梳理概念的意义
1、怜悯心维度关键词原文举例定义内涵美德、禀性、感情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2)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2)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4)本质天性、先于思维、合乎自然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3)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2)表现奔赴现场挺身而出伤心流泪不惜牺牲感同身受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哲学现场,家、智者)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挺身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4)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多马克和普利亚姆一起叹息
(3)母兽对幼兽的温情会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它们马也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2)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他的孩子
(2)作用缓和自爱心、帮助他人、代替法律、到别处找食物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1)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自爱心维度原文举例表现
(4)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
(1)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人善良的天性
3、自然状态、理智状态维度本质特点原文举例自然自然人,野蛮人;人是平等的;充满怜爱之心的;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理智文明人、哲学家;自爱、自尊、自私、自利、理性、哲理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理智状态指的是进化了的社会状态,有着太多的理智、智慧的文明人在其中因为有着太多的自爱、自尊,遇事才会自私、自利,有着太多的理性、推理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从平等到不平等既是进步又是退步
(1)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观点一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这些影响观点二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八、文本精读研究本文的驳论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请具体分析作者对霍布斯的批驳运用特点先是列举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一一接着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然后还原霍布斯的论点表述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一一之后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一一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一一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本段驳论运用特点列举对方观点一一知命对方观点的错误一一揭示对方观点的错误本质一一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追问法起到了推进作用)
2、本文的擅长运用追用法来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请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体现追问的句子追问什么为什么追问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第1段)文明人的美德与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好坏处、伤害度指明理智状态下文明人与自然状态下野蛮人哪一个更幸福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强壮与柔弱取决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于依赖他人与否,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底2段)强壮与柔弱取决于依赖他人与否,野蛮人不依赖,文明人依赖通过类比、追问,自然、合理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状态,人们拥有天性的怜悯心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慷慨、仁慈和人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第4段)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什么强调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是缘于怜悯心
九、写作特点
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o驳论(破)立论(立)自然状态下的善恶认知善霍布斯的错误认知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心有助于人类的互相保存
②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
十、对比鉴赏
1、《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