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左传》中精于辞令的游说技巧【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古代的记叙文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应该说是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大家想想,初中学了一篇《曹刿论战》,还记得不记得《曹刿论战》选自哪本史书?(明确《左传》)那么,关于《左传》,你还知道多少知识?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可再次回顾一下史传文体知识)《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树立了典范
2、继续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一一《烛之武退秦师》提问1:谁来把题目翻译一下?(明确退是使动用法,烛之武使秦师退)提问2烛之武是如何使秦师撤退的?是靠武力吗?(明确不是,是谈判)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这种外交手段的打开一起先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相关背景
1、这宗谈判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明确晚上,秦营)从文章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夜缱而出”)
2、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烛之武在晚上孤身一人冒着危险来到敌方营帐谈判呢?(明确此时郑国是危机四伏,危如累卵“秦晋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A、秦、晋为什么要围郑呢?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先讲语法,后讲典故)秦国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并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看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与郑伯盟于横雍二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的关系一直是很好的,重要的是当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作者为什么还要再添上一笔来介绍秦、晋驻扎之地呢?明确;秦晋貌合神离(丘吉尔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政治利益),为烛之武的挑拨离间提供机会
三、主人公的出场
1、提问文章用短短的25个字交代了郑国危在旦夕的紧急形势这时候谁出场了,谁受命了?(明确烛之武)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请学生翻译,教师指出重要的语法知识(用课件)
3、让学生概括第二段主要说了什么内容?(明确: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先是推辞后受命)
四、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及其逻辑方式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学生翻译,教师指出重要的语法知识(用课件)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秦伯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他用了哪些事实、事理让秦伯心悦诚服地退兵?参考资料A、以“利”巧攻心理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B、以“害”巧析形势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C、以“史”巧施离间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五、结局秦伯答应退兵,离去;那晋国呢?(亦去之)
六、总结至I」此,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用了短短的125字的说辞,却使秦晋盟毁约散,两支人马自由撤离烛之武巧妙的游说艺术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游说使命,使我们不能不佩服
七、作业
1、熟读《烛之武退秦师》
2、整理本篇课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八、板书晋秦围郑,危在旦夕利益秦益晋,未知数舍郑益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亡郑危秦,晋之无厌秦军退师,晋军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