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对我来说并不陌生,高中时期便学过这篇课文,当时的读书感受只是觉得语言文字非常优美,景色描写也很美,如今重新翻阅这篇文字,给我又是不一样的感受,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也能理解这种情感的抒发读这本书之前当然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下,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中国陷入一片黑暗朱自清作为“时代的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了文学创作的“象牙塔”中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恐和矛盾,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想要寻找一片清净,抒发自己沉重的心情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前面提到,作者当时是受白色恐怖影响,引发的对社会对国家对生活的担忧,这也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通病,只能靠写写文章抒缓内心的不宁静“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笑,已经听不见了”侧面描写当时社会的惶恐接着,作者开始散步荷塘,欣赏风景,舒缓心情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世界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作者独处的世界,没有人打扰的世界,也相当于作者想象的内心世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说的还是现实的糟心事,现在都要把它们统统抛到脑后,只管欣赏这美妙的荷塘月色从亭亭的荷叶到婀娜的荷花、从清香的微风到流水般的月光、从薄薄的轻雾到杨柳的倩影、从隐约的远山到热闹的蝉蛙声,作者恍惚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荷塘月色,沉重的心情似乎被这温柔的夜色抚平了些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想必作者的心情也好一些了,但最后来了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把作者扯回现实的世界来,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寂和不安、失落和空虚;作者也羡慕热闹的虫蛙,只知道欢声叫嚷,他也想躲避现实的烦忧,做个与世无争的虫蛙显然,作者是很想摆脱内心的不平静,不再让自己想“白天的事”,于是他忽然就想起了采莲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设置得非常巧妙,前一秒作者发出对现实的感慨,突然又想到采莲的事情,思想又发生了转变,由现实转向联想作者想到采莲是江南的习俗,想到六朝的诗歌,想到少女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想到梁元帝《采莲赋》里面嬉戏的光景作者的想象不断丰富,心情也随之飘飘然,然而“这可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把作者从想象中拉回现实,古代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的光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相反,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社会呈现出一片死寂、阴冷、无趣,作者的内心乂不平静了于是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思绪又飘飘然这首诗应了今晚这景色,只可惜今晚没有采莲人,这景也不怎么美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说明作者还是非常渴望江南的生活,同时也是想摆脱当时困扰着他的现实生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的这种不觉,也很奇妙,似乎刚才是沉浸在了他的世界了,与世隔绝了,忘却了现实的烦恼,突然抬头,才发现已经到自己家门口,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了好久”看着熟睡了妻儿,作者内心又平静了些,家庭的美好让作者感觉现实生活再多的烦忧,也会慢慢消失的至此,《荷塘月色》也告一段落了通篇读下来,我的内心也是跟着起伏与不安的,这种情感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开篇作者直接说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对现实的无望、不安,想寻找一条出路”革命或者反革命”,显然作者选择了“逃避现实”,去看看这荷塘月色,缓解一下内心的苦闷吧!没想到寂静的环境引发了空虚的内心,作者内心更不平静了;既然这景色不能排遣内心的不宁静,那就想想采莲吧,没想到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反而更触发了对前朝生活的向往,对故乡的思念;回到家,妻已熟睡了,这种现实的宁静似乎让作者心情好一些了那么,作者去观赏荷塘月色时心情有没有比开篇时的“颇不宁静”好一些呢?我认为是更不宁静了因为作者在选择“逃避现实”的方法,不仅不能让他解决烦恼,反而徒增另一些烦忧,比如“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己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显然这种超现实的逃避方法是无法排遣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的,反而在现实的场景中,作者看到熟睡的妻子,心情才慢慢沉静下来,但也无法解决他现实的困境以上,便是我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