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诗经•子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经子衿》的音韵美,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朗读、诵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以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掌握诗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吗?其实在古代也有流行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温故知新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篇诗歌,又称“()\
2.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3.“风”是民谣、土乐,有()国风,()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4.“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5.“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鲁颂,共()篇
6.“赋”就是铺陈()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句式以“()”为主,其间杂有“五言二”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7.比即().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8.兴即(),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J(答案
1.305篇“诗”或“诗三百”
2.风、雅、颂”“赋、比、兴”
3.十五国160篇
4.大雅和小雅105篇
5.周颂40篇
6.直叙“重章叠句”
7.比喻
8.起兴)
三、诵诗感韵
(一)词句注释
(1)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⑶宁(n ing)岂,难道嗣(y i)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⑸挑(tid)兮达(to)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二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二)白话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四、小组合作探究
(一)《子衿》描写了怎样一个事件?(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传神的刻画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形象,写出了她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是如何刻画的人物的?(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四)请谈谈诗歌的表现手法(句式结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赋即铺陈直叙、排比o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诗前两章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表达了淋漓尽致地我对于恋人无比的思念之情倒叙全诗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重章叠唱全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五言”“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夸张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五、积累拓展比较阅读李之仪的《卜算子》
六、课堂小结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