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微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另外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三、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四、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五、课文分析
1.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2.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第三自然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4.全文主旨全文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议论,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六、问题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作用?中心论点,表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写出了什么?一个“辱”字,一个“死”字,表达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特征的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一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9.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既照应开头,又点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1.本文主题是什么?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七、课文小结:《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退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绝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