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万源市石塘镇学校马前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写作背景,反复诵读,体会古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却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体会其在句式、用韵、叙事、抒情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抓住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诗人虽深遭苦难却心怀劳动人民的博大胸怀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呈现课题导入新课
2、欣赏诗歌朗诵(学生小声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介绍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4、多媒体呈现杜甫草堂图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茅屋建造得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得也并不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熬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不朽的诗篇
6、老师讲解课文一学习古诗第一段
1、依次呈现诗句,解释重点词怒的含义
2、品味诗句中动词“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的妙用之处
3、体味句末用韵的特点,“号“茅”、“郊”、“稍”、“坳”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内容本段采用了句末押韵的方法,如“号”、“茅”、“郊”、“稍”、“坳”形象的刻画了一幅风号屋破,飞茅四洒的场景二学习古诗第二段
1、多媒体呈现群童抱茅的画面、出示第二段诗句
2、学生诵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衰老的形态又投诉无门的困窘之态自叹息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叹老天无情;二叹群童顽劣;三叹黎民困苦
3、学生根据画面并结合诗句归纳第二段内容本段勾勒了一幅群童抱茅,诗人叹息的场景三学习古诗第三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三段诗句,老师范读
2、解释丧乱一一指安史之乱
3、品味下列划线词语的意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耒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彼沾湿何由彻!云墨色〃、“向昏黑〃,不但渲染除暗淡、悲惨的氛围,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无干处〃、“未断绝〃,突出诗人的艰难的生活处境一一屋漏偏逢连夜雨少睡眠〃、何由彻〃表达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焦急心情
4、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本段内容木段描述了诗人雨急屋漏、长夜难熬的艰难处境四学习古诗第四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三段诗句,师生齐读本段内容读准字音厦shd兀wU见xidn
2、理解字词意思安得如何能得到的意思足满足甘心的意思
3、小结第四段内容本段诗人推己及人,以忘我的精神,抒发济世天下的情怀,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五、总结全文这首古诗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课后探究古诗结尾借助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叙事写实(第一段)、风号屋破,飞茅四洒,焦灼苦痛(第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无可奈何(第三段)、雨急屋漏,长夜难熬,暗淡悲惨抒发情怀(第四段)广厦千万间
(1)推己及人
(2)关心民生
(3)忧国忧民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了解不够多,导致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后应充分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