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何鑫【教学FI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重难点】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教学方法】提问法、教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音频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音频,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中国有一个地方有着“腰鼓之乡”的美称,你们知道是哪里吗?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下面,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一一安塞腰鼓!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浑、壮阔、豪放、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一般回答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
2、明结构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分成3个部分
(1)第一个部分表演前,写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一一安静)
(2)第二个部分表演中,写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一一激昂壮阔、豪放、火烈、雄壮、沉重、惊心动魄、力量)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一一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第二个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的?(场面、响声、后生、舞姿)提问
①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直接描写,比喻、排比一力量美)
②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有什么好处?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学生读)前面讲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14一17段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响声),这是怎样的响声?(隆隆)这样的叠词运用有什么好处?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读)
③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3)第三个部分表演后,写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一一寂静)
④为什么说“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⑤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闹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一一当闹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二)主题探究
1.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主题)歌颂了生命和力量一一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了什么?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
(三)写作技巧(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三、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四、板书设计安塞腰鼓刘成章场景、响声、后生、舞姿—生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