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题西林壁》课时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H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2.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横一一岭侧一一峰)
4.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5.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6.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四、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2.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生各抒己见,师进行引导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并作出评价(板书人生哲理)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设计r成蛤\亦A//横看一V廛变幻1M殳写景侧看一成峰苴涮/rr/、.立^题西林壁远近高%一不同笑川,赞美庐山奇熹#
1、明理不古7口蕴藏深刻哲理\月刊只缘一.真面目寄意/,此山中/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