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辽宁省实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2022-2023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分钟试题满分分150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迁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的古村文化B.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C.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D.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20.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滴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D.皮鞋油广告“XX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列诗句与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A.
①立夏
②立冬
③惊蛰
④秋分B.
①秋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惊蛰C.
①惊蛰
②秋分
③立冬
④立夏D.
①立冬
②惊蛰
③立夏
④秋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
①—,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②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③—o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果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放,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材(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喇涮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富有意味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骥,字尚德,郑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婺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宜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妄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旦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纳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4分)
(2)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锋以徇之(4分)
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宋]吴潜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编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
①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
②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
③【注】
①小槽红,一种红曲糯米酿制的酒
②语出《汉书•梅福传》“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③语出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是指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梨栗甘鲜”、“鲂编肥美”紧扣“好”字来写家乡物产之丰饶,勾画了一幅风俗画面B.词人认为做个农人乘坐轻便板车在田间劳作或者做个看守市门的小吏也和贵族一般惬意c.上片“醉滴”和下片“一笑”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作性,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D.这首词语句浅白有味,雅俗相宜,善用对偶,自然生动,将故乡田园生活描写得很温馨
16.本词蕴含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摘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土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H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
①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浙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
②,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
③,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18.请在文中画线的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分)
①②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