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理论学问章节题2023[单选题]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水平是()1oCO2〜
0.4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从世界各国状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时,表示收入差距特别小;基尼系数在以上,
0.
20.4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正常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在
0.2〜
0.4之间[单选题]()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缘由2劳动生产率提高A.气候的改变B..市场经济的动态性C总需求不足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缘由[单选题]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30结构性失业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季节性失业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寻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常常的动态性改变,表明劳动力常常处于流淌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单选题]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两项指标是失业率和失业()4稳定期A.持续期B.波动期C改变期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①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②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全部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探讨方法中,()是相识客观现象,向人们供应实在、有5用、确定、精确的学问的方法.例证探讨方法A实证探讨方法B.对比探讨方法C.规范探讨方法.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劳动经济学的探讨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探讨方法和规范探讨方法实证探讨方法是相识客观现象,向人们供应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学问的方法,其重点是探讨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探讨方法以某种价值推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探讨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主动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单选题]对于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推断正确6的是()oA.Es1B.Es1C.Es0D.Es0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依据劳动力供应弹性的不同取值,劳动力供应弹性可分为若干类
①当时,Es=1单位供应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及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②当时,Es1供应富有弹性,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③当时,Esv1供应缺乏弹性,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单选题]()的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7最长劳动时间标准A.基本劳动时间标准
8.最低社会保障C最低工资标准D.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单选题]计时工资不包括()80小时工资制A.日工资制B.月度工资制C.周工资制D.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劳动量以劳动的干脆持续时间来计量依据计算的时间单位的不同,计时工资的详细形式有
①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二小时工资率X实际工作时间);
②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③周工资制(货X币工资二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Xo[单选题]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9)o国民收入A.基尼系数B.人均C.GDP.需求弹性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洁(用一个介于0〜1之间的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单选题]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
(10)0货币工资价格A.货币工资;价格指数B.货币工资价格C x,货币工资价格指数D x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实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单选题]最严峻、最常见而又最难应付的失业类型是()失业11选择性A.结构性B.摩擦性C.周期性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旺盛及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不能科学预料,持续期限、影响深度及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峻、最常见而又最难应付的失业类型[单选题]下列劳动力需求曲线(图)中,()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相对于工121—2资率变动富有弹性图1-
2.如图A如上图B.如上图所示C.汝口图所示参考答案参考解析D C【提示题目选项在图上,不是错了】[单选题]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13o生产资料A.劳动资料B..资本投入C,劳动投入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短期的生产事实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改变,产量相应地发生改变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所以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单选题]事实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14等级工资A.岗位工资B..绩效工资C计件工资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及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酬劳的工资支付形式计件工资事实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单选题]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的计算公式为15EsoA.AS/S/AW/WB.AW/W/AS/SC.AW/S/AW/WD.AS/W/AW/S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劳动力供应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应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及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为劳动力供应弹性,表示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表示工资变Es AS/S AW/W动[单选题是指一国在肯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16价值总量总需求A.国民净收入B.总供应C.国内生产总值D.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总供应是指一国在肯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需求是指社会在肯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单选题]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应价格称为170最低收益A.最低预期收益B.最低成本C.最低预期成本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确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供应的每一就业量都有及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即为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应价格[单选题]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18°.摩擦性失业A技术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季节性失业D.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在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推行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单选题]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19劳动力供应量A.劳动力供应率B.劳动力需求量C.劳动力需求率D.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劳动力需求及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削减;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及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单选题]按耍素类别安排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20o要素性收入安排A.功能性收入安排B.结构性收入安排C.成本性收入安排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分别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全部者供应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酬劳,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安排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安排[单选题]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时,收入便接近于肯定同21等A.0C.1或D.01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推断某种收入安排同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及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时,收入便接近于肯定同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时,收入便接近于01肯定不同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同等[单选题]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基本假设22市场分析A..经济分析B成本分析C.价格分析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它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料[单选题]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23.收支循环A支出循环B.供需循环C.收入循环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如图所示,收入循环模型依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1—1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生产要腐供给货币支出图收入循环模型1[单选题]是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24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A.货币政策B.金融政策C.,收入政策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限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整货币供应量,干脆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应及总需求趋于均衡[多选题]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包括()25o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A.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B.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人差距C.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D..有利于物价的稳定E参考答案A,B,C参考解析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安排不公问题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