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课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1.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2.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学法指导】.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1.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2.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3【学习流程】
一、导语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一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一一《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以孟子强调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知识链接
(一)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儒家学派372289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追封为亚圣〃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7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三.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四.文本研读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明确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不忍人之心不狠心对待别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即仁心斯这以介词,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意为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