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关于泉州现代中学中学物理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研一前言高一年全面进入新课程数年,至今已进行了半学期,为了了解老师和同学对新课程改革的状况,特做此调查本次问卷主要分选择题与主观题两部分,涉及学生对新课程的教材改变、新课程理念如学习方式等的了解状况二探讨方法问卷分析法访谈法三探讨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I新课程的教材改变相对于以前来说,是比较大的对于新老师来说,基本不存在着赞成与否,因为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比较但是,对于已经教过甚至是教过很多年的老老师而言,认可总须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教学钻研,老师对此已经有了一个较为醒悟的相识,基本都能赞成此项改变,比例高达78%2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的学生喜物爱理的新是课“程自教主材学的习变”化,占了61%,39%的学生喜爱的是“探究性学习”,至于其他的,如“实践性学习”“集体讲座性学习”认可度则都不高,结合一下我校前阵子所进行的学生问卷中的结果不难看出,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占27%;探究性学习占37%;实践性学习占52%”尚有一个差距,最至少在“实践性学习”上的相识还是有肯定的落差的,这将不利于对学生动手学习的欲望的估计,因此,在实践方面的教学必定会有一些薄弱,这将成为以后我们在教学上应留意的一个环节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其他,5%集体讲座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自主学习,61%探究性学习,3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集体讲座性学习■其同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需以学生为主体而绽开,这是我们全部老师都认可的教化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爱好,将成为教学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索之一,至于如何进行,在这一问题上,九成以上的老师都赞成应当在教学中,主动多样地创设问题情景以利于学生的思索与学习,能够在教学上,进行多启发,赐予学生肯定的思索空间但是,就犹如前一项选择一样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信任度并不是很高,这同样与学生所希望的有肯定的距离当然我们无法说必需“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在这一项选择的差距上,学生的选择必需列入我们教学的反思内容中激发学生兴趣□系列1去堪三欲£5*1米曲鼠局鼠标孤4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一大改变便是模块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教材内容的选修与必修分类,对于此项改变,老师的分歧较大,完全认可的基本上没有,大部分的人还是持观望的看法的,对于这•分类的合理与否,赐予的正面回答的较少其实每•项改革都是如此,须要时间与实践来进行检验新教材的选修和必修5学生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特别适应”占0%;“较适应”占28%;“一般”占56%;“较不适应”占11%;“不适应”占5%;这一届学生与往届学生有所不同,在于他们正是初中改革的第一届学生,所接受的教化与往届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初中学学问的连接上,比起往届学生来说,更有肯定的难度,这从新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的不适应中可以看出在接受中学新课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有所不适应在所难免,然而,不行否认,对于本届学生实力的估计上,老师还处于一种视察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大部分的老师同样是不予置评,拭目以待6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上“主动参与”占56%;“主动协作”占44%;“随意”占0%;“不以为然”占0%;对于此次新课程改革,或许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一种困惑,但是,对于老师来说,“思索”与“参与”是一种使命,因此,对于此次的课程改革,大部分的老师都能主动参与主动的协作,以推动或促进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7、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占46%;“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常常与学生一起探讨”占78%;”以小组探讨为主,常常参与、指导”占17%;“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占22%;说明新课改实施之后,老师更加留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更加地热火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常常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将有利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索与自主的学习7对我校实施周六下午教研形式的感觉“很好,要每周坚持一次”占0%“效果不错,两周一次较合适”占78%;“效果不好・,须要改进”占5%;“形式主义,没有效果”占17%;周六下午的教研形式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老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校老师能够主动地参与该项活动,也取得了肯定的成效,老师在互动中,不断地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努力提升本校老师的教学水平,然而,多数老师都希望在次数的支配上,能做一些调整,能够进行两周一次的调整8课堂应用的方式上“老师讲授”占78%;“小组合作探究”占56%;“学生自学”占61%;“现代教化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占50%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与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变动,课堂教学方式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更加留意小组合作探究与学生自学,运用现代教化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学方式,不断地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这与当今课程改革理念是相吻合的9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改革,取得最大改变的“教学理念”占67%;“教学行为”占33%;“师生关系”占11%;“学习意识”占17%;在这•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我校的老师都受到了肯定的启示,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都有了一些新的改变,虽然在理念转化成为行为还存在着肯定的差距,但是,世上有很多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理念先变了以后,渐渐地便会成为行为的一种指导力气,促使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我校老师同样在经验着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学校必需尽快地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缩短其酝酿的过程10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后作业形式应当“查阅资料”占28%;“查阅图书”占17%;“预习复习”占72%;“社会调查”占11%;“作练习题”占56%;“专题探讨”占17%;”动作操作”占17%;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上,老师希望学生能够保证自己预习与复习的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还应“预习复习”的占67%,而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后作、Ik形式应当是“预习复习”的占72%),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相悖之处,因为在预习与复习中,正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只惋惜,在这一点上,学生的相识并不是很高,因为,对此项的选择,学生只有19%的意愿,因此,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环节上,或许老师必需有一些较为详细的建议与指导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他实力的培育,在适当的状况下,我们也须要增加其他项实力的辅导与熬炼11认为课改后教材“难度加深”占11%;“学问量增多”占50%;“形式较多样”占56%;“改变不大”占0%;对于课程改革后,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学问量增多”了,“形式较多样”了,分别占了50%及56%,对于“难度加深”一项,普遍老师却不做此想,看来,这与学生所认为的要学的东西太多有肯定的相像之处,学问量的增多,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肯定的困难12对探讨性课程学习的相识”课程理念很好,要扎实开展”占22%;”课程理念宽泛,不好操作”占67%;“老师相识不够,主动性不高”占5%;”与高考没大关系,不必太仔细”占5%;我校开展探讨性课程的学习虽有肯定时期,但是,对于这一项课程学习的实际操作中,老师依旧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尤其是在对学生的跟踪辅导上更是如此或许今后,学校更应考虑这一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老师指导作用应如何实现13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测验与考试”占89%;“日常视察”占72%;”访谈、座谈”占28%;”成长记录袋”占28%;“作品展示”占17%;“现场操作表演”占17%;在目前的教化评价体系中,”测验与考试”仍占着相当大的一个比重老师与学生对此项的选择都普遍较高,一为89%—为79%,由此可见,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日,这一问题仍旧存在,这也意味着在今后的改革里,老师必需在这一方面做一些调整,当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其实大部分还是缘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上,同时,这与目前中学实行的选拔性评价有关,因此,要改善这一状况,须要教化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须要水平性评价的一些理念的加入我们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14最常常关注学生的“考试成果”占5%;“学习负担”占5%;“道德品质”占39%;“身心发展”占78%;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学生观的改变老师对学生关注面的不同,将影响着老师对学生教化理念的更新与改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行忽视性学校及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便是这一项内容的详细化如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将成为我们学校教化的一个重点15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操作“很难”占22%“较难”占50%;“一般”占28%;“简洁”占28%;任何一项改革,不论理论上多么美妙,在实际操作中,都会存在很多的困难,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志向与现实的差距,使得这一项改革难度提升了不少,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当然会认为比较难了这须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讨,在实践中不断地试验与思索,在实践中前进,在思索中提高,在总结中成长16在教学中主要遇到的困难“教材改变太大”占11%;“课堂气氛较难调动”占0%“学生协作较差”占17%;“学问量太大,课时太少”占83%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遇到的困难都是“学问量太大,课时太少”,占了总数的83%,如何处理学问量太大而课时太少的冲突,须要更多的思索与探讨,但是,如何提升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使这一冲突缩小,却也成了老师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或许这更是新课程改革中迫切须要解决的关键之处学生实力的提升前提条件必需是老师实力的提高虽然常有“虽无天才的老师,但有天才的学生”之说,但,同样不是也有“名师出高徒”之言吗?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教材变动太大,支配依次不太合理”;“学生素养不高,一些基本实力未具备”;“供应更多的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书籍,课例VCD”;“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质量的教学实录或教学案例(人教社参考书),供应的教学实录光盘,符合课改理念的甚少”;“新课改理念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缺少有效的指导材料”;“考试压力与综合实力,身心发展难以兼顾”;“学习方法、探讨问题的一般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方面拓展性提高,更留意现象自主视察分析探讨;自身须要不断补充和更新学科专业学问学生主动性调动存在困难”“课时少,学问量大,学生基础差”;“让更多老师有机会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化教学状况”;“有机会请更多专家到学校指导,让老师增长学问”;“困难太多”;“明确学习目标,协调各科作业量”;“常常沟通,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很多老师都表示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与理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的种种的困难,其中便是学问量的增多,而课时的削减,这使得教学的实效性打了肯定的折扣,也成r老师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这并非简洁的一句话便能解决的,这须要老师的不断摸索,但是,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养都不容许我们进行缓慢地思索与探究,须要一些更加简捷更加快速的方式方法,这须要更详细的实例等的指导与借鉴;同时,在考试压力与学生综合实力、身心发展上,老师也颇有难以兼顾之叹,如何才能使得教学效率在时少量多且压力又在的状况下不断地获得提高,这的确须要老师与学校更加的努力与探讨2给的建议“主动开展新课程培训,多听一些专家指导看法”;“常常组织老师到兄弟学校听课、沟通”;“切实做好备课组成员的教研,多做实事,少些形式主义”;“适当增加新课程改革的老师补给”;“如何运用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多给老师自主学生、反思的时间”;“对参与课改的老师应有一-套相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多些老师外出学习、沟通的机会”;“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强可操作性”“尽量减轻老师、学生的负担”;“实行一些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得到熬炼”;“对学校开展的活动多一些思索,增加一些敏捷性”;“新课程改革应脚踏实地,切合当今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校若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应三思,听从基层老师的反馈看法”;“课程设置应更体现主次,学生应有主选课程的余地”;“做好教室多媒体的修理工作,确保教学工作不要影响”;“增加备课组团结互助功用,在编写提纲,助学资料方面适当实行激励措施”;“周六教研可改为两周一次,在提高效率上多下工夫”;“提升网络教研意识,多参考借鉴,勿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走出去,听听兄弟学校的课,尤其是本地区的教学公开课”;“周六教研可组织观看学科教学实录,联系学校实际,点评、改进,再支配上公开课”;“改革是逐步推动,留意实效,考虑客观现实”;“探讨性学习的开展应有更详细的方案指导及学生的组织落实,不能留离于形式,否则最终学生期望很高实效很低指导老师应亲临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以便组织、指导“学校应组织我校老师到外校观摩,尤其是外地市或外省,不然会像井底之蛙”;“对于•线老师应赐予肯定的经济补助(老师做太多隐性工作且压力俱大)”;“调查学生状况,了解学生的实力及需求”;“订阅课改相关的报刊杂志”;“制定较合适的课程表(课时支配不足状况存在)”;“按部就班”;我校虽是本地教学片区中实力较强校,但是,在这样的学校中,老师压力普遍较大,对于自身的教学实力与教学实践虽有信念,但,却普遍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学习与更新的机会,因此,更加迫切须要与兄弟学校,无论是本地区的或是外地区的,进行沟通与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应当说,在这•点上,相识是很醒悟的尤其是对于新课程的•些理念与操作上,因为缺乏相应的一些实例,因此,更加须要这方面的指导老师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水平,更须要学校赐予这一方面的一些实际性的支持只有相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想方法去提高,老师的这种呼喊应成为口后教学工作支配上应考虑的一个问题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力气,也是实施与落实课程改革措施的中坚力气,老师的水平将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老师素养培育也同样成为此次改革中关键之处五结论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肯定的成效,尤其是在老师的课改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困难,须要我们进一步地解决老师,是教化的实施者,同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操作者,提高老师的课改意识与课改实力将成为这一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之处,如何做才好?这是课程改革中应当也必需解决的一个重点当然,新课程改革必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这须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工夫,对于我校高一年段这一群开路人及即将参与的老师来说,只希望能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与发觉,能够在革旧创新的过程里找寻到更有利于人才发展、学生成长的教化方式与方法新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要获得认可与娴熟的操作,正须要一个过程而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不断地前行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化出版社,2002,
2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2002,211-
213.
[3]杨俊岭,等.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化科学探讨,2005113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