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71.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庸原来是以绢和布代役的,是用实物代替劳役现在改庸为货币缴纳,实际是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了,这种变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经济发展B.人口流动性加强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
2.“瑙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房玄龄等《晋书・卫耀传》)材料中倡导实行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分封制
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种税中,并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由此可推知,两税法()A.减轻了地方负担B.杜绝了官吏横征暴敛C.抑制了土地兼并D.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4.西汉政府规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为僚属,但长官辟举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报中央任免;东汉时期,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属,毋须再报请中央;《隋书•刘炫传》载“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材料中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变化反映了A.古代官员考核对德能的要求日渐淡化B.汉朝的察举制直接造成军阀割据局面C.古代的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西汉至隋朝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与重建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6.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A.为隋唐科举制奠定了基础B.将察举和考试相结合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C.适应公正选拔人才的要求D.具有完善的考选机制(
7.下面是唐朝咸通六年865年)敦煌沙州文书的部分内容这一现象唐咸通年间沙州僧张智灯状右智灯叔侄等,先蒙尚书恩赐造令将鲍壁渠地回入玉关乡赵黑子绝户地,永为口分(口分地)承料役次(据田亩担赋税与差科)A.说明中央集权制遭受冲击B.迎合了当时国家赋税征收的需要C.表明自耕农经济出现衰退D.体现出土地国有与现实间的冲突
8.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门下省负责()A.草拟诏令B.审核诏令C.执行具体事物D.票拟
9.据梁方仲先生统计,唐代前期和后期户均人口数有显著变化,如639年户均人口数)为
4.31口,821年为
6.63口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化B.唐朝政局的稳定C.儒学观念的复兴D.均田制度的实施(
10.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A.保证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C.是经济重心南移必然结果D.为保持人才来源相对平衡
11.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没有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B.《隋唐时期中枢权利体系的发展》C.《元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D.《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利制衡》
12.自汉武帝以来,西汉不少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当时全社会形成一种“在家为孝子,入仕为廉吏”的氛围和舆论这反映出西汉()A.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B.统治集团注意笼络民心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D.社会基层治理较为严密
13.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写道“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老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血缘世袭到选贤举能的转变C.地域国家取代血缘国家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14.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宋元D.明清
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皇权得到加强B.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C.宰相数量增加D.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有人击登闻鼓告科举阅卷不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将作监丞莆田、陈靖联合上奏,提出糊名的方法,应用在科举阅卷中此建议被宋太宗采纳,并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后开始正式实施殿试是最先开始使用糊名制的,对试卷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优劣两个级别糊名制在实施后,还是没有杜绝徇私舞弊的问题,有的官员可以根据字迹来辨别,所以开始实施卷录制度为了避免出现卷录入或有意或无意的造成文件错誉,对举子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又专门设立对读官,专门进行问责校对工作誉录官的职责就是要必须对原文进行誉录,不能擅自更改文中的意思或者进行语句的删减,校对官要对誉写卷进行认真校勘,在确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弥封,然后送交复考官进行再定总之,宋初糊名制和善录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摘编自王忠庆《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余秋雨的演讲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土,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这种特征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⑵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B
6.A
7.B
8.B
9.A
10.Dll.B
12.C
13.B
14.B
15.A
16.1特点以公平公正为出发点;糊名制与誉录制相结合;注重程序的合理高效2意义有利于解决阅卷不公的问题;为朝廷选拔出一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17.⑴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宗法观念及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影响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文化;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⑵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