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2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句子默写
2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o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论语阳货篇》・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o《大学之道》参考答案
1.A
2.C
3.B
4.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5.“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6.D
7.B
8.C
9.A
10.1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1.BDF
12.B
13.A
14.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
15.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
16.A
17.B
18.B
19.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2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3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20.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1.B
22.C
23.D
24.示例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
25.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知止而下列各组句子中,后有定A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子喻于义欲正其心假舆马者B者就有道而正焉.盘盘焉,困困焉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C不正确的一项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8.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慎,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注]
①辟亲近、偏爱之意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D.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彩上是不同的
1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攘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段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选段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选段四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①,日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
②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③,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縻称事
④,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
⑤;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注
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②柔怀柔,使归顺
③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④既縻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伤”,稻米称,符合
⑤跆(jid):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6.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顺B.致知在格物—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博学之,审问之审详尽
17.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18.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D.选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
1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
20.《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选段,分析它们观点的共同之处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知在格物_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2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
2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小阅读-课内
23.下面对课文内容论述不正确的一项()A.《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B.《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D.《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24.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试对这八个条件进行对比并加以简要说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