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心得体会发言在第十九届中国采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注焦点之一C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面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许多非遗项目存续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正是由于非遗传承人涵养时代精神,守正创新、活态传承,才得以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活力但也要看到,非遗传承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有的非遗传统技艺创新不足,有的非遗技艺后继乏人这就需要非遗传承人承担起非遗延续与发展的重任,不忘初心、坚守匠心,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融入美学艺术、科技应用等新元素,不断创新求变,让收藏在博物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项目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当前,随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非遗+景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非遗+”模式在各地方兴未艾非遗传承人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掌握更多的非遗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种融媒体平台推广传播非遗文化,探索更多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讲好非遗精彩故事,展现其当代价值非遗源于生产生活,也必将归于生产生活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仅仅依靠少数人是不够的,期待在非遗传承人的大力传播下,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保护非遗,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共同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关乎文化血脉度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无论是在杭州西溪湿地看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技艺,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还是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说唱展示时,表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抑或是在潮州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了解潮州传统技艺传承情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念兹在兹,并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为我们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要立足长远,坚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依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创新传统工艺,撬动消费市场非遗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这些传统手工艺、传统技艺的弘扬和发展,对于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的传统手工藏毯,便是通过结合先进编织工艺,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在一起,推出成本更具优势的机织地毯,也逐渐拥有了独特的市场前景因此,要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就需要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凭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要充分挖掘和盘活消费市场,充分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让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社会、走进群众,以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加大人才培养,激活内生动力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导向要通过政策扶持、立法保护,大力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努力唤醒青年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坚持爱民族、爱党、爱国、爱社会相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青年人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要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授与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起来要支持传承人在提高技艺上苦练本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时代并获得新的生机,让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劲“引擎”丰富宣传载体,构筑良好局面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积极传承和发展的生动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而广泛宣传和创新宣传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善于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综合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让非遗的相关知识“走出去,VR更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当好非遗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声音,要通过深度挖掘出非遗背后的人文历史、发展故事和工匠精神,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更“火”起来,逐渐使其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当地发展的经济优势供参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