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任鸿敏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美感或者美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
1、距离说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使用教材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参考书目、《朱光潜全集》第卷,第卷
112、杨思寰《朱光潜美学与现代心理学》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3教学过程我们常说的心俗语就是距离产转,到底能不能产生美,如果能又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就审美距离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
一、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朱光潜留在《文艺心理学》的第一句而兑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隹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是什么样?’至于普通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干算峰’的问题还在其次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到了近代,确切的说,从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特殊是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浮现了新趋势对19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美感经验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的讲课中向来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可以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美感经验的心理学,美学从重点研究美转为重点研究美感那末我们大家不禁要问,什么叫做美感或者美感经验呢?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者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殊清脆,这时你的心中是不是恍然如有所悟,有所得呢这种所得、所悟就是美感的生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功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断垣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我们面对艺术美时同样也是这样,这是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和《莺尾花》,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向日葵》是梵高静物画中的精品,在这幅作品中,梵高以饱满的大笔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向日葵的形态,既有盛开的,也有枯萎的,画面是灿烂的金黄色,这种燃烧的金黄色给人一种璀璨、跃动、奔放的感觉《莺尾花》的画面则是绿色、蓝色和红色构成的一曲春天的交响曲三种色采的布置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美感,画家毕沙罗都认为这幅画中的莺尾花美得像位公主
二、距离说-在隅说的提出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美学体系,这就不同于以美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思路今天我们所讲的距离说就是在研究美感经验方面较为突出的学说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实际厉害关系的分离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惟独当事物脱离与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时,川寸它的审美态度才会产生布洛在提到距离说的时候常以雾海航行为例来加以说明—距离产生美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距离理论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审美态度的这种特点假设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看一朵樱花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些花在市场上的售价植物学家会数一数花瓣和花柱,给花分类,并研究花繁叶茂的原因诗人则聚精会神在这花朵上而忘记了一切,对于他来说,这朵小花就是整个世界,对花的美感享受使他极度狂喜我们在这里见到的,就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态度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对于事物来说,星隅意味着孤立,即事物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事物的形象和它的其他方面相分离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窗口科学态度诗人和商人同看一朵花时,他们所处的空间距离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说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诗人在花和自己的厉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无非,除心理距离以外,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朱先生留学欧洲时,他的住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他在晚上散步,总是沿东岸走,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又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这是我们大家都有过的体验,此外,对岸的景色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美比如,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庸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采为什么树的倒影比它的正身美呢?我想是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上的意义,比如避风息凉或者盖房烧火而树的倒影是幻境的,与实际人生没有直接关联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画一样中国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近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没有能够感受到家的美因为家里的环境她太熟悉了,习见的东西都变成实用的工具这间房子是卧室,那张桌子是餐桌,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地去看房子、桌子是什么样子,去感受到家的美但蓦地有一天,女诗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红色的夕阳照射下,十二珠帘闪闪发光,原来家在图画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了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例子,烟云、细雨、帘幕、疏篱、薄雾、月色总有一种美的意味(比如云烟中苍翠的群山、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薄雾中宁静的村庄、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拿帘来说,它在中国古代建造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作用,它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中国古典诗词有不少涉及到帘的佳句,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垂帘不卷留香住〃,〃珠帘暮卷西山雨〃等这些都予帘以超凡绝俗的诗情画意,帘的形象和由帘引起的遐想令人消魂〃帘后®美人,帘底纤足,帘掩美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此外,居住在西湖或者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外,往往觉得西湖或者峨眉也无非如此,然而外地人初来西湖或者峨眉,即使审美力很薄弱,也会惊讶它的美景一种境遇中的人往往羡慕另一种境遇中的人在高楼大厦中吃惯山珍海味的人,对竹篱瓜架的黄粱浊酒也有兴趣上面说的是空间距离产生美,止的卜,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朱光潜先生小时候在乡下,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然而几十年后回顾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味,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磔成很甜美的回顾朱先生在《谈美》中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时间距离产生美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件秽行丑迹,我们现在却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唐朝诗人李贺在《咏怀》诗中写道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春风吹拂下,卓文君漂亮的鬓影轻轻晃动这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清朝著名文学家、《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曾经刻了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颇为自豪苏小究竟是怎样-个人呢?她原来无非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代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因为当时的人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社会信仰和厉害观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我们在时过境迁后,就可以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会神地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丰富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外,便了无生趣所以朱先生有T结论非常好美和实际人生总、有T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三)距离说的理论支持从西方美学史上看,距离说起源于审美不涉厉害的理论所谓审美不涉利害,就是说审美和功利、欲念无关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18的根源》中指出,崇高的对象如暴风雨,和我们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一样wei令人产生恐怖,但在情感上显得不同暴风雨如果危及生命,只能产生痛苦((而暴风雨成为崇高对象的条件是它有危)险性,但这危)险又不太紧wei wei迫或者得到缓和如果危()险或者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wei(而只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之外,或者只受到了某种缓和,危)险wei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在这里,博克使用了婚隅这个术语在主张审美不涉功利的美学家中,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对这T里论的阐述18最为著名《判断力批评》是康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康德区别了美感和快感普通快感都要涉及厉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如渴了饮水,饿了吃饭等这时候主体只关心对象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而美感不涉及厉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这时候主体只关心对象的形式而不关心它的存在按康德的说法,美感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厉害的自由的快感所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保持距离,这种距离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这是一种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容易和实用功利相联系;距离太过,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作业布置、课后搜集和帘相关的诗句,并记录下来,体味一下由帘所营造出来的距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