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瑞“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瑶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兴象”是殷璘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瑶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乂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日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诗歌的“味外味”一-“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醉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枳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B懂得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六观”是分析文学作品优劣的方法位体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与他所包含的情理是否相互契合置辞文辞运用是否能充分表达内容通变文学作品在继承和革新方面是否做到了在通的基础上有变奇正作品内容是否纯正,形式是否华美,两者安排是否妥当事义考察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而客观内容与作家主观情忐是否和谐统一宫商文学作品声律是否做到有和,韵之美C.关键是能够见异要掌握作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特点,以及它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特征.
8.论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原道征圣><宗经〉讲“通”,(正纬辨骚〉讲变,通变思想及革新思想贯穿全书.文学与时代有关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怆与战乱频繁有关文学与统治者提倡有关建安文学与曹氏父子喜爱文学有关二.地位与作用
1.比较全面的的反映了中国占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文心雕龙不仅对齐梁以前的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而且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对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文学体裁与风格等都做了相当深入地分析.后来许多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文心雕龙中都可以找到雏形.例如言外之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传统,最早由刘础提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幻中有真,夸不失实”最早也见于〈辨骚〉
3.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最具代表性的权威著作锤嶂V诗品,〈诗品>与〈文心雕龙》并称为文论史上的双星锤蝶思想倾向与老庄玄学思想及王弼的易学思想.锤煤在〈诗品序〉中尖锐地批判了但是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诗品〉只限收录五言诗,同时网罗五言诗人,不但明辨其源流清浊,而且还评析其优劣得失.诗品主要是诗歌评论,着重对五言诗人分等逐个进行评述.全书把自汉迄梁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除古诗外,列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他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而成就高下,艺术风貌特征进行了总体性评论,并且区分了流派及各自渊源关系.一.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概言之为感情论自然论滋味论比兴论风骨论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1.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的
2.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诗歌产生的根源乃在于外界事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主张对现实黑暗和政治腐朽表示不满与愤激,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讽刺批评.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的良药.
(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1.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提倡自然之美.
2.在中品和下品序中对当时创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提出批评.指出原因在于混淆了文学艺术和一般非艺术文章的区别.
3.“直寻”指用直接客观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感情,不排斥创作中的理性参与,但必须以直接可感的形象作为主体,使之作用于接受者的感官,进而感染震撼其心灵.
4.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是锋崂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自然英旨即没有雕琢痕迹的自然真美.
(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1.论五言诗是以建安文学为最高典范的.把建安风力作为五言诗应该达到的艺术标准.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采,,只有风力与丹采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建安风力实际是建安文学的特征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①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而且在艺术表现上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②建安文学中许多著名诗篇都是直接抒写即目所见,真实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弊.
③建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④建安文学在艺术形象上的塑造方面有十分明朗简洁的风格,而没有纤巧调式的弊病
(四)从艺术特征角度对赋比兴重新解释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1,兴在三者中地位最高.兴因为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蔽地寄寓于形象的描写中,需要读者去联想体味,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富,补充,从而感受到有无穷的余味.是一种象征性表现手法.
2.比借助于具体物象来比喻诗人的心志,也是从文学创作是寓心意情志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来解释的
3.诗歌艺术形象特征的概括指事造物,穷情写物
(五)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1.铺噪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轮式的诗歌评论家
2.”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只有滋味者也.之所以有滋味,正是由于”指事造物,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滋味的来源在于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3.怎样才能使诗歌产生令人品味无穷的滋味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综合运用兴比赋三种创作方法
4.铀煤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其他重要条件是否吟咏性情,起到感荡心灵的作用,有没有自然英旨之美,是否风力丹采具备二.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1.按照创作特点及渊源,他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V诗经〉和V楚辞〉分别为其源头.诗经
①受小雅影响的诗人较少有阮籍,其特点是怨雅而温柔
②受国风影响较多,其特点是怨雅而悲壮,分为古诗和曹植两个分支A古诗一系典怨,重气,文辞较为质朴B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a.陆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b.谢灵运楚辞整个创作特点怨而愤,悲而少壮李陵文多凄怆,缠绵俳恻A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的怨妇之致B王璨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C曹不忧怨缠绵
2.锤煤对历代五言诗的评论,在分析是人的创作特色方面,是很精到的.既深入地阐明了他们的优点,长处,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批评史(下)
一、北宋前期文学理论批评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欧阳修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见解“穷”指政治上的穷达之‘穷欧阳修著有六一诗话〉〉,是以诗话为名的最早一部诗话著作
三、严羽沧浪诗话》
1.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表面讲诗与禅的关系,以禅喻诗,其实中心在探讨宋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它提出的理论观点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
2.严羽“别材”、“别趣”说是针对宋诗弊病提出的“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审美直觉力、艺术想象力),“别趣”指诗歌有和一般说理、议论文章不同的特别的审美趣味,是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举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严羽归纳诗歌艺术的特点为“兴趣”二字,“兴”指作品本身带有的作家的感情,“趣”指审美趣味
4.严羽重在兴趣,以妙悟言诗,诗学思想是以盛唐为法
5.他对诗歌创作要求有浑然•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四、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1.他以诗中疏凿手自居,在创作动机和创作态度上,强调言为心生,抒写真情,排斥一切矫伪虚滥之情;在创作精神上,主张诗人秉承风雅传统,追求雅正诗风,反对求新出奇,浮艳险怪作风;在诗歌风格上崇尚自然天成,力诋夸多斗靡、模拟造作、苦吟雕琢等形式主义倾向;在审美倾向上推崇刚健豪迈诗风与壮美诗景,反对柔靡闲弱诗风
2.他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诗评价很高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魄磊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沈末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五、李贽的“童心说”
1.李贽是体现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2.他的文艺思想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夫童心者,真心也J“童心”指人的自然之性
3.他的观念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而说的,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4.他反对“代圣贤立言”,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不是为了进行虚伪的仁义道德说教,而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
六、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1.<<原诗〉是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
2.他的诗学思想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变而复兴,兴而复正;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认为诗歌创作主体方面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强调创作主体要有高尚而广阔的“胸襟”,这是进行诗歌创作的基础等理--事物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事―-“理”发生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情--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才一-作家艺术地表现生活、描绘自然事物的才能,认识和把握宇宙间各种事物,并能发现其独特之处的才能胆--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囿于一般流行之见,善于提出具有独创性新见的胆略识-一作家辨认事物理、事、情的能力,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的能力(四要素中最重要)力一作家艺术功力和气魄
七、李渔<<闲情偶寄〉他是著名的戏剧、小说作家,也是戏剧理论批评家,在<<闲情偶寄》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有关戏剧的文学剧本创作、演员的表演艺术以及导演艺术等重要问题
八、金圣叹以性格论评小说创作“兴”指诗歌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风骨”指“汉魏风骨”,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发豪情壮志为主,要具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一-先秦时期
1.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2.孔子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一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是“泛爱众”,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人当做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产
3.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兴”指感受,要求修身必先学诗“立于礼”就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指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以及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突出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赋诗言志(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尽善尽美”“以中和为美”
5.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感发意志”,指诗歌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指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壮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他要求文艺能具体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商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孔子思想中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6.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即形式的根本目的在完美地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唯信辞巧”“文质彬彬”--“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它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它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起着主导作用
7.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他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品德品质,而不去做悖礼违义的事情而郑声容易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
8.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孟子也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的“与民同乐”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建正在乐论的基础上“乐”指快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理论依据一人们感觉器官有共同性,因此他们在审美感知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孟子尊敬古乐,发展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问题,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密切联系着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孟子认为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还要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意”指说诗者的主观体会和理解,即读者之意孟子认为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必须要能“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这也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孟子“知言养气”说一一提倡“浩然之气”,认为能够具有“美”“大”“圣”“神”的高度人格美的人亦即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他认为志、气、言有密切关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9.荀子思想--“天行有常”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政治上一“法后王”、隆礼尊法、王道与霸道认为“后王”所作所为乃是对“先王”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对待“五经”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要向现实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学习荀子指出人性本恶,提倡学习,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日臻完美的文艺作品荀子提出的“全”“粹”的美的境界,认为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荀子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发明,不能唯以复古为尚荀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他认为文学是明道的,表现在荀子的道既是社会政治之道,同时乂是具有哲理性的自然规律之道,既是先王之道,乂是后王之道明道与言志的结合,亦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荀子在认为文学批评中应以“道”作为基本标准,一切言论行动包括文学在内都应当合乎“道”他强调,言辞应当符合于辨说的需要,辨说应当符合于人内心的意图,而人的内心意图应当符合于“道荀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先声,他要求以道、圣、经的原则指导现实荀子对文艺和政治关系做过系统的论述,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音乐也是“言志”的,音乐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了“音乐一人心一治道”的模式他还全面阐述了礼乐关系,提出了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他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他的文学观是诗、乐、礼三位一体的
10.“中和”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虚静、玄览是道家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11.道家之道一自然之道老子庄子一虚一实审美角度一大美全美、见素抱朴、以真为美、自然
12.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对“象”和“虚静”的论述两方面都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老子认为“天地母,万物宗”,宇宙万物本源为“道”,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持否定态度他要求的是完全摒弃认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有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才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是朴素唯物观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老子认为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境界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他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13.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庄子哲学上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就是“无有”,强调要尊重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庄子逍遥游>>-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在人性发展上以共性束缚个性庄子论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庄子<<齐物论〉将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庄子的“无乐之乐”“解衣磅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占代音乐、绘画、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要达到此境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须达到“物化”的状态“虚静”是庄子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它要求“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方法是“心斋”“坐忘”,即排斥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它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庄子把“虚静”看做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它重在内心体察领悟,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外天下一外物一外生一朝彻一见独)用“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来要求艺术创造,是中国占代论艺术创造的首要标准“物化”之要害是使主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庄子一“得意忘言”论,言意关系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儒家强调努力运用语言去充分地表达思维内容以达到最精确的程度而道家主张“不言之教”,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无法言传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认为语言文字只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庄子认为象为言、意的桥梁--他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对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这就是“得意忘言”的真正意义所在(尚意会,重直觉,主妙悟)庄子对形神关系的看法重神轻形,认为精神和形体是可以分离的.他强调了美在神不在形,缺点是过分贬低了形的作用,实际上形神不能分离、对立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他要求艺术描写理想,而不是描写现实他认为“道”是超现实的,不能通过描绘现实来体现,只能借助于暗示、象征的方法让人们去领悟他常常用具体的、现实的内容来象征理想的、超现实的境界的庄子一一寓言指凭借故事说明道理,重言指庄重之理,卮言指游离之言<〈庄子〉是一种带有朦胧色彩的象征主义,可以用最具体、现实的内容来象征超现实的理想
14.中国古代论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特点从主体入手讲到与客体的结合
15.中国占代儒、道文学思想比较重视礼乐社会政治功能主张废弃礼乐接触文艺内部规律(哲学思辨)着重探讨文艺与道德、政教的关系(外部规律)异主张以自然为美强调文学应该文质彬彬,追求尽善尽美重实用重审美同对中国古代文学建立、发展作了贡献
16.墨家功利主义文学观墨家在文艺上与儒家对立,认为文艺对社会只能起消极破坏作用,主张“先质而后文”墨子在<〈非乐〉中不否定文艺的美及其娱乐作用,强调文艺首先必须服务于功利的目的他在美学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了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墨家口号“兼爱”“非攻,
17.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文学观法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反对以文艺服务于政治教化的主张,对文艺也持功利主义观点,强调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的需要商鞅把言谈、文学看作是与法治相对立的韩非并不一概反对文艺,他肯定利于法治的文艺,他提出要以法治、功用作为衡量一切言谈、文学之标准韩非的文学观重质而不重文,认为外在形式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内在之质,而质的价值在于实用他把事物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的韩非的思想接近于现实主义
18.易传》包括十篇<<彖辞>>、<〈象辞〉、《系辞》各有上下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又称“十翼”,都是解释和阐述<<易经〉的<<易传〉体现的与文学有关的重要思想象”与“物”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
19.<<楚辞〉的“发愤抒情”说屈原对现实采取积极入世态度<<楚辞〉强调通过“抒情”而达到“言志”的目的,艺术表现上以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为主,运用赋比兴表现方法,以夸张比喻为主楚辞>〉和<〈诗经〉在艺术上存在继承发展关系,但和庄子》的艺术表现完全不同«楚辞》侧重强调人工修饰之美屈原更喜欢浓重的、鲜艳的色彩之美
三、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㈠汉代儒家文艺观历史变化的表现
1.保守性增强,批评性减弱
①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黑暗社会的揭发,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不能触及统治者地位和妨害封建秩序的柞固,严格遵守“礼义”界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文学变成了儒家经学附庸
②复古主义与述而不作的倾向复活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神学迷信色彩加重
2.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系统的阐述,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完整1美刺谏讽说的明确提出,对“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阐述2对诗歌本质认识深化,把志和情紧密结合起来,对文学的抒情特性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说
③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的关系
④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
3.<<礼记.乐记》X<毛诗大序》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㈡《礼记・乐记〉
1.<<礼记〉是西汉儒生对先秦礼仪制度的论述
2.<《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是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3.乐记》的基本思想来自荀子的<<乐论》,书中对声、音、乐概念各有不同内容声一-组成乐曲的不同声音因素,如宫、商、角、徵、羽五声音一-音乐的乐曲乐-一配有歌、舞的诗、乐、舞统一-体
4.<〈乐记〉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完全相通,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主要有
①音乐的本源一-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音乐本源论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强调了外物对内心的感化作用
②音乐的作用声一音一乐一心一物(音乐一人心一治道的公式具体化);[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作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目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乃是王道政治(分为礼、乐、开k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礼乐关系“礼以节外,乐以和内”.[礼从外面节制人的言论行动,使之合乎封建等级的礼仪制度与相应的道德规范,乐从内心起调和感化作用,使之从心灵深处、思想感情上自觉遵循礼义的要求;]礼乐相互配合,目的都是建立王道政治礼乐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合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以五声比附“君臣民事物”,音乐对自然界有神奇玄妙的作用
③音乐的创作音乐创作必须具有高度真实性,音乐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中西真实论中方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艺术论真实注重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乐记>>对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作了具体分析把音乐作品的构成分为本、象、饰三部分㈢<<毛诗大序》
1.集中汉对诗经基本看法和见解,反映了汉人为适应统治需要的主观性理解它的主要思想内容为
2.诗歌的创作原则及对风格的要求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诗歌创作要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绝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必须主文而诵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所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
3.诗歌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充分肯定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认为变风、变雅正是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
4.诗的体裁和表现方法诗有六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风雅颂是对其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风一■地域上属于某一诸侯国,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一-属于整个周王朝,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颂-一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5.毛诗大序》也是从政教美刺角度出发,只能反映汉儒文艺观点,不完全符合・诗经〉实际
6.情志统一说明确指出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义”规范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
7.毛诗大序》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它进行改造,而成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四、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L汉魏之交文学思想变化集中反映在曹化父子身上,曹化父子提倡清峻(简约严明,讲究实际)通脱(不受儒家礼义束缚),是针对时俗弊病而出
2.曹操主张作家应当博学,并认识到构思的艰苦
3.它是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曹丕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学术著作
4.《典论・论文》从分析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的中心在论述作家的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5.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①作家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解能备善;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的才能特点和文学体裁特点相统一时,才能发挥其所长,真正有所成就
②作家个性和文学创作风格的关系提倡“文以气为主”(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孟子的“气”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一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缺点局限忽略作家生活实践与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过于绝对化气推崇清气-一峻爽豪迈(慷慨悲壮、清晰昭明、梗概多气)反对浊气一凝重沉郁、舒缓柔弱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先河曹丕在论“气”时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美学要求曹丕的文学理论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与概括,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往往侧重体现其创作个性中的某一方面
7.文体区分四科八种中国文论史上最早明细区分文体风格分类,并提出具体要求,开启中国文人文体研究之风“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以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8.文学批评的态度发挥王充反对好古贱今思想,批评当时文学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批评“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文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求持一种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
9.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文章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声名传之于无穷;文学看作是实际的治国之理与见解;强调文章写作对个人名扬后世的意义与作用,鼓励文人把全部精力用于文章写作影响由于文章地位空前提高,必然也会对文章写作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时•期
10.时代意义・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与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而转向内部规律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
11.曹植的文学思想从个人成名后世来谈文章的价值;强调批评者本身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文学走向独立自觉的标志理论<<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陆机的<<文赋>“诗缘情,
五、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其在六朝文论发展中的意义
1.<<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杰出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玄学的文艺美学思想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声无哀乐论》采用辩难的形式来写的分析细密、论述透彻、有一定的思辩色彩
3.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的论点是针对《<礼记•乐记〉的基本思想而发的,实际是对乐记〉的一种批评
4.“秦客”和“东野主人”的这场辩论正是儒道两家在音乐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方面的一场大辩论
5.中心思想阐明音乐与人的感情不能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6.音乐美学和文艺思想1“善于不善”是乐曲声音是否和谐的问题,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所产生的美或不美的感觉,是对乐曲是否和谐的一种反应,与爱憎哀乐无涉2音乐的根本属性在于音乐的自然之和,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和”为音乐之本,音乐之理音乐的和谐之美,是音乐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不依赖于人情之哀乐而存在的音乐艺术美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标准,并不随人情哀乐变化
③对人的哀乐之情来说,音声无常音乐表现的情感具有不确定性,音乐只是人的感情的一个载体哀乐之情是先因有某种具体事情的影响而蕴藏于内心它不过是借音声之和的形式呈现出来音乐不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性
8.心声二物,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
①声音对人确实是有感发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非常之大但它不是直接引起人的哀乐之情,而是像酒一样使人兴奋激动、或喜或怒但是喜还是怒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标准
②肯定音乐对人的心理、生理会产生感应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涉及人的感情的具体倾向,也不会产生某种观念和理性的具体认识,因为音乐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它不可能充分地、全面地模仿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内容
③音乐和人心的联系,在于音乐不论“猛”或“静”,均有其和谐的特点,而这种音声之和能引导和感发人们藏于内心的哀乐之情,使之显露出来
④局限是将音乐之“感人”与酒之“醉人”相提并论
9.音乐之美在“自然之和”,这种“和声”是一种至高的美圣人假借它来显发自己的平和之心“移风易俗”乃是“心”的作用,而非“声”的作用
10.音乐之美是人们竭力追求的,嵇康在重视人性自然之外,也要求人性应受礼仪道德规范,而不可放纵
11.对“郑声”的态度从音乐本身来说,是音乐发展过程中音声和谐配合的新发展,是一种新的最美的乐曲,也不体现某种感情或观念
12.意义<〈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中一篇划时代的重要文献
①“声无哀乐”说从对音乐本身理论的阐发出发,否定了儒家以《<乐论》为代表的基本文艺思想<<声无哀乐论〉正是对“乐记>>的全面否定,是中国文艺思想发展由经学时代向玄学时代转变的重要标志
②“声无哀乐”论的提出与当时玄学思想有十分密切联系它正是建立在玄学本体论与方法论(言为象蹄,象为意筌是玄学认识方法论核心)基础上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
③“声无哀乐”论的提出重视了音乐艺术形式美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对艺术本身特征的探讨
13.嵇康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时,只是强调声音本身没有哀乐,而没有根本否定音乐与感情之间的联系,没有否定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作用他指出,音乐能使人的情绪起“躁”或“静”的变化,能使人的精神发生“专”或“散”的状态
六、陆机文赋》
1.«文赋〉沿着<〈典论•论文〉的方向,着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2.《文赋》在涉及文学社会作用时仍持儒家观点,而论创作主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指导它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侧重讲文学创作的构思和技巧问题,重点问题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
3.“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指构思过程中的意,亦即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4.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问题陆机论述了作家在构思前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才能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内容当作家进入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后,就能一心一意开始构思活动陆机在论述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称之为“应感之会”,认为文思之通或塞决定于灵感的有无,灵感获得非人力能左右,应顺乎自然
5.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文学体裁和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①作为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物是本身纷繁复杂的,没有完全相同的;
②风格多样化乂是和作家的个性爱好密切联系着的;
③风格不同和文体的特点有关
6.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问题分析1结构布局上,强调恰如其分地安排意和辞,即“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结构应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2在部署意和辞过程中,重视意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情貌一致;3艺术技巧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词藻华美,音韵和谐
7.文学作品艺术美五标准应、和、悲、雅、艳
①应一指音乐上相同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的丰赠之美2和一指音乐上不同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和谐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3悲一以音乐上的悲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反对“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4雅一指广泛意义上的纯正格调之意(创作中追求新奇是陆机之一大特色)
⑤艳一是要求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美这是陆机文艺思想中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表现,也是它突破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
七、葛洪倡导繁富奥博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1.葛洪是西晋末年到东晋初年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著作《抱朴子》内外篇,外篇以儒为主,内篇以道为主,主要文艺思想集中于外篇之中
2.他在许多问题上都突破了儒家的传统观念,反映时代文艺发展的要求,表现了儒道结合的明显特征,中心在提倡繁富奥博之义,讲究华艳雕饰对曹丕之“丽”,陆机之“艳”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发展
①他竭力提倡文章的地位和价值,明确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把曹丕的文章价值观提到一个新高度;
②对贵占贱今的传统观念进行尖锐地批评,鲜明地提出了今胜于占的主张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包括文学创作,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也成为葛洪提倡宏博富丽的文学之重要理论依据;
③他认为文学发展也是从质朴到华丽逐渐演进的,因此讲究艳丽雕饰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在强调今胜于古、宏博富丽比简易质朴要好的多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形式之美4在对待文学语言的看法上,认为应当以雕饰华丽的当世之义来统一文学语言,弃去方言土语5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有自己质的规定性,人们审美观点的差异是因为审美主体的主观爱好和不同所致,客体的美和主体美感不应混同为一刘勰及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既是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章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史,各类文体发展史,还是一部古典美学著作.称之为“龙学刘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而有佛道思想.文心雕龙一共五十篇,是一部“体大思精”,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结构的文学理论著作.一.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1.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关于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在V原道,之中,道是内容,文是形式.道是普遍规律,是哲理性的自然之道,但狭义到人文是指社会政治之道.
2.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V神思〉〈物色>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隐秀〉作家神思活动的必然结果心物关系即主客体关系,隐是意,秀是象,虚静助神思,言不尽意.
①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它是指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最早提出神思的是东晋玄言诗人孙绰)
②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神与物游.包括两方面A.随物婉转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心之婉转附物.从文学创作来说,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以描写客观现实来体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时,不能因主观愿望而改变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B.与心徘徊创作过程中客体的描写必须符合与表达主体情意的需要,要以心去驾驭客观事物.
③对于文学创作构思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你需要有虚静的状态
④言不尽意言指语言文字,意指构思中形成的意象.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构思中的形成的意象.
3.论文学的风格与题材V体性,〈定势>V才略AV时序〉
①作家才性对作品风格有决定性作用体性体一-指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二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性”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作家的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气是先天的,学习是后天的.重视后天作用,社会实践对作家的的作品有影响.文学作品风格直接体现的是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性学习的特点.文如其人作品风格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的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必然结果.文学风格的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缗壮丽新奇轻靡两两相对的四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②不同题材对文学的客观要求循体而成势,,深入探讨文学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体性〉主要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主要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文学风格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应当统一为完整的整体.作家要善于选择与自己思想性格,习惯爱好,才能智慧相适应的文体形式来写作,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是文学作品的主客观因素和谐一致,达到”因性以练才”
③不同时代社会环境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文变染手世情”V才略,论述作家才能风格和时代有密切联系〈时序》对历代文学风格的时代特征做了相当深入而系统的分析
4.论文学作品中的风骨〈风骨〉中心是讲文学创作中风骨与辞采的关系,应以风骨为主,辞采为辅.风作家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骨指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所显示出来的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风骨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要求.风清骨峻和辞采华美是刘勰对精神风貌美与物质形式美的美学要求.
5.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V情采,以质为主,文质并重.文附质,质附文”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与内容”舒文载实”
6.论文学作品的而写作技巧V总书,附会,熔裁,声律,章句〉
7.论文学的批评与欣赏〈知音〉是专门讨论文学的批评与鉴赏的问题的文学的批评与鉴赏是由读者首先感受到艺术形象的而感染,然后再深入一部去体会作家的主观情志.
①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原因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②正确的文学批评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③方法A.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