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据国内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味,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整体协同原则所谓整体协同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马卡连柯说“•个人不是由部份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这句话所揭示的正是教育活动的这种规律从中学生心理内部来看,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知、情、意、行密切联系,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直接影响的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等从中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他们作为一群成长中的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一种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整个外部环境,特殊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个体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与协调性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协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从学校系统来看,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等育的要求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寓于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寓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寓于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和劳动实践中我们要破除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心理教师“专利”的错误观念,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环境,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协调、指导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持久和广泛地开展下去从具体的教育方法来看,要坚持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端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为心理知识的教育和心理技能的训练教师对于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与问题,要从诸事物的联系中分析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条件以及相互联系的其他因素,并从诸多事物的联系中探讨中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学生主体原则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便成为了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劳动也只是一番徒劳,这是再简单无非的道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都必须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成败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参预为基础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过去“学生是被动受体和知识容器”的陈腐教育观念;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地重复参预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自我培养,自我优化自己的各种心理素质,自我调控各种心理活动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我们往往要用到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松弛法”等,遵循的即是这一教育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时期,学生们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萌生自我意识,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需要与追求,对社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要求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叛逆性把学生当做“小大人”,当做具有特殊个性的学习主体,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贯彻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子不知不能而矣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多从正面匡助教育,多鼓励引导,少批评干涉,在尽到教育者责任的同时,决不能做学生心理问题的包办者和代替者要将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心理的主动发展止匕外,贯彻学生主体原则,还要求教育者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坚持在学生的各种操作活动、观念活动、交往活动中,在他们尝试、探索、交往等过程中,给学生以机会和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心理活动,逐步掌握各种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巧,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3、平等尊重原则平等尊重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彻底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友好信赖的朋友式关系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平等尊重原则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当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与之建立平等、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搞好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惟独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氛围中才干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泛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摒弃传统权威、单向灌输的方法,决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训斥等方式对待学生比如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普通不要用诸如“你必须你不能噂命令、压迫式口吻,而应多用商议、鼓励的语气,如情告诉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等,引导学生轻松和谐地与教师沟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平等尊重原则要求教师永远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理解、接受学生这既是一条师德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工作艺术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但往往却是封闭的,很少有学生主动同教师交流思想,坦露心声教师惟独用自己无私的师爱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己的坦诚打开学生的心扉,才可能获取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教育措施也才可能奏效如,对主动咨询的学生,教师要热情接待,表现自然,建立起和谐的交谈气氛,匡助他们消除顾虑,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往往教师几句温暖人心的问话和一些同情和关心的表示,都可以给学生莫大的安慰与支持对于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正确理解,并从心理上接受,决不可冷嘲热讽,大惊小怪或者批评指责因为,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给学生脆弱的心灵注入自信、勇气和力量,学生的心灵之门才会永远向教师敞开,教师的教育才干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发挥实效平等尊重原则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听众,启示学生把问题讲清晰,这样才干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支持与匡助学生在讲述问题时,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倾听,不能过早地评价而中断交流对于学生讲述的信息,教师要做必要的辨别与分析,但不能表现出怀疑、谴责和不悦,在不伤害双方信赖关系的前提下尽量获取真正的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既要充分行使教育权,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这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的
4、教育引导原则教育引导原则是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匡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由教育的阶级性质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不彻底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殊是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方向贯彻教育引导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容,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迪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变学生看问题的不良习惯,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除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因为,中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如爱发牢骚,对社会强烈不满,玩世不恭,不刻苦学习等,往往是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调适个人与社会、家庭、他人的矛盾所引起的虽然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但不少时候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且在方法上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来辅导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行为规范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贯彻教育引导原则,要求泛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永远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切实贯彻教育引导原则的前提条件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普通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通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努力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方面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发展方面,学生正处于“断乳期”,发展的速度在加快,心理的品质在提高,但个别差异却在加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背景,具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无论是在心理过程还是在个性心理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鲜明的差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学生间的心理差异,而是要充分认识、尊重这些差异,灵便运用各种教育策略,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在师德和师能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依据学生的不同表现产生教育歧视因为,学生在心理表现方面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决不能简单套用某些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也不能用过去“标准件型”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个体的经历、个性心理和所处环境中准确判断差异的实质,在多样性、多变性的方法中寻求特异性的办法,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以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这一点,惟独教师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干形成稳定的教育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