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拓展古诗阅读视野无衣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教学难点通过表达技巧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一一《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作品介绍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2内容风、雅、颂2此景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引发诗人对人生的观照,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有待无穷的惆怅之情在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己”,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
4.赏情感美指名朗读17—36句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1鉴赏思妇怀远图学生齐读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卷”与“拂”一一表明思妇不堪思念之苦,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一一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鉴赏游子思归图教师范读本段文字是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的?明确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俳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学习活动三美读,品诗韵再次欣赏朗诵视频美读全诗《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山范水的景物诗,是一首“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诗人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伴着音乐再来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全班,悠扬、充满朝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潮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女生,缱绻、委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男生,真情、昂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班重复读两遍)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拓展延伸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那么,面对生命的短暂,你将如何面对?是消极懈怠,还是积极进取?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不例
(1)消极懈怠宇宙浩大,个人渺小,一个人终其一生即使再努力,力量也是渺小的,或许也只是白折腾还不如善待自己,让自己平稳安适地度过这短暂的人生
(2)积极进取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积极进取是人生的主旋律虽然人生短暂,但我们不去奋斗,不去争取,就不会有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前行从个体来看个人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众人的力量确实巨大的也许,一代人的奋斗是有限的,但一代代人接继奋斗,终会赢来胜利的曙光
2.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背诵全诗
(2)搜集古诗中借用春、江、花、月、夜来抒情的诗句,并写出你的理解感受附板书设计L意象春、江、花、月、夜春]r景物美江花y美哲理美完美融合月〔情感美」夜一「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四幅图景V〔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撰稿戴向艳)将进酒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理解李白在劝酒放歌中抒发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演读教学课时1课时O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的《将进酒》《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将(qiCing)进酒,“将”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诵读,通诗韵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2.朗读展示,师生评议
3.诵读指导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等几个方面上,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具体地说,表现在
①音顿疏密对比;
②音尾长短对比;
③音高抑扬对比;
④音量轻重对比;
⑤音速徐疾对比
4.齐读学习活动二研读,悟诗情
1.这是一首“劝酒歌,谁劝谁喝酒?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一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一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一一喝得快“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1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颖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学习活动三品读,析形象
1.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理想遭遇挫折后的他,内心世界更为丰富让我们深入文本,看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白探究内容透过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的李白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分析、概括
2.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预设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手法起兴一一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比喻一一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反衬一一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张一一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李白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时行乐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其中的“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真的是“但愿长醉不愿醒么?”不,这是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词,既然是报国无门,到不如做一个留名的“饮者”,唱出那“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一一壮志难酬(不得志)的李白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狂放的李白
3.知人论世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发复杂情感的缘由《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
(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4.品读小结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的,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为悲--一欢--一,愤--一狂悲一一悲叹人生短促;欢——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愤激—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狂放一一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学习活动四演读达神
1.听读听名家濮存昕深情朗诵《将进酒》,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2.师生配合,在多媒体音乐背景下演读全诗(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烹羊/宰牛/且为乐,(师)会须/一饮/三百杯(生)岑夫子,(师)丹丘生(生)将/进酒,(师)杯/莫停(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师)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师)五花马,(生)千金裘,(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一古一愁
三、拓展提升
1.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2.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一步感受古代文人对世事的感慨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瞬躅不敢言
3.小结《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附板书设计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悲伤(开头四句)*欢乐(“人生”以卜六句)愁Yi愤激(“钟鼓”以F六句)狂放(“主人”句至结尾)(撰稿谢红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词作,品味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之美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词作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体会词中所蕴含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另一面教学重点感悟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演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的地位3形式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江,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蹒,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朗读明大意
1.以读促悟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诵读,再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进行诵读2老师范读例句句式特点语调岂日无衣设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肯定语气紧急快速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3请全班同学朗诵全诗4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2.理解课文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2.解题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乙卯mdo北宋熙宁八年1075o
3.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诵读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凄婉哀伤
2.诵读指导1“不思量,自难忘”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学习活动二:鉴赏
1.梦前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一一凄婉、沉痛,笼罩全篇“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的老者形象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正是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
(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却不无夸张,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
2.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久别重逢,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3.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指孤坟这首词以“梦前一一梦中一一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一一梦境一一现实”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虚实结合,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三、延伸拓展探究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L“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附板书设计梦中一此情无计可消除]真挚的爱情虚实结合对亡妻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深沉的思念梦后一此恨绵绵无绝期-预设: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明确重点字、词、句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泽同“襟”,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进学习活动二研读悟大旨探究讨论一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强烈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情感探究讨论二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探究讨论三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与子偕作”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悯,共同行动探究讨论四“与子同裳”“与子偕行”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与子同裳”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与子偕行”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探究讨论五联系背景,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性、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活动三演读赏大美
1.朗诵视频欣赏
2.学生上台展示抽查两至三个学生进行演诵,演诵完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思想情感
3.合作探究为什么我们能够把这首诗读得这么美呢?请从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情感美加以分析明确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正因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形式:1韵脚袍、矛、仇、裳、行2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不同穿着修整的物品目的同袍戈矛同仇同泽矛戟偕作同裳甲兵偕行3重章复唱:《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泽”、“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4.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
三、延伸学习活动四拓读显大智批判性思维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6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点拨
(1)从“仇”字的本义来看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雕”作“跳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雄”,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
(2)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豌”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傩”表示“怨雄”、“跳敌”《秦风•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ii)”,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战友”;若解释为“跳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
(3)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U)”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G”,即同伴,一起从军
(4)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iS)”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小结因此,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同仇”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与子同仇”的“仇应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ML不同的穿着修整的物品目的思想情感同袍戈矛同仇同仇敌性同泽矛戟偕作保家卫国同裳甲兵偕行团结对敌附板书设计(撰稿欧婷)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的审美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美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景、理、情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二、知人论世
1.走近诗人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读文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听读,明意象
1.听音频正音涌谶yan皆似霰xian汀上白沙ting纤尘xian捣衣砧zhen碣石潇湘ji
62.析意象1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明确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月出一月悬一西斜一月落学习活动二诵读,赏诗美
1.梳理层次师生合作诵读,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有几幅图景?具体分工生(1一10句)、师(11—16句)、生(17—26句)、师(27—34句)、合(35——36句)(教师要在学生读时跟读,保证情感的充沛,气息的流畅贯通)明确月下之景(1-8)月色无垠、月色纯净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月下之情(17—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四幅图景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2.赏景物美齐读1—8句春江花月图
(1)思考春江花月图上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白沙不见意境特点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体会画面之美示例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3.赏哲理美齐读9——16句月下沉思图
(1)思考这一层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这是一幅高远澄澈宁静凄迷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