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构建语文课堂的五个层面关于课堂,有太多的模式,太多的标准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似乎分数的高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显然有违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应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效的“高”主要不是考试分数的高,而在于学生每天、每节课都有收获,是一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怎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一.以导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曾经被称为“教书匠”,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来学校是“读书的”,而课堂则被喻为传授知识的殿堂“教”仅仅被定义为“传授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单文经教授也认为“教的核心工作乃是要使学生能执行学习的‘工作”,“也就是要去教学生怎么去学”乔伊期B•Joyce等人提出“真正的教是教孩子怎样学”所以,身为一名教师,立足课堂首先要了解教的本质,它不同于“给予”、“授予”或“传授”,尽管不排除有时会直接给予学生一些东西,但这并不是,也不能是教师的全部行为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殿堂,教师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就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看,一些教师从理论上似乎也认同上述观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在管制,而不是在引导学生走向学习,眼睛还是盯在高分上在此,借用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的观点,“导学”是教的最本质的行为实际上,有很多突出教师“导”的概念,如“引导”、“诱导”、“指导”、“领导”、“辅导”、“开导”、“疏导”、“劝导”等等那么,我对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理解一一课堂教学要以导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二.将课前预习移至课堂语文教学一般都有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老师都在做好像也有些效果但以我多年一线教学的体会来看,预习并不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对高效课堂的第二个理解一一它应是求知欲,探究欲极强且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课堂但是,预习使他们对“未知”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当堂学习的效果反而大打折扣预习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为完成预习直接抄袭如《英才》、《课文内容详解》参考答案,结果造成作业一流,实则没有内化的现象,反而不利于教师掌握真实学情,从而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将课前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此时的“先学”,有时间的规定,有同学的比赛,有老师的密切关注,有学后的汇报与展示,每一个学生都会投入,都会紧张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真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高效性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学习方式的关注,我国学者也从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学习方式,王道俊教授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五种“读中学、研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交往中学”,并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渗透”,“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它们各有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语文教师运用的比较多的有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其核心即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到现在的课堂中学生为主的“以学定教”,体现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所谓以学定教,从字面意思理解,即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方法从理论高度上讲,以学定教则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珍重学生,以人为本,以学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这是一种真正能改变学生学习,并保证课堂高效的有益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听过这样的“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三句很经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班上良莠不齐,就如十个手指有长短这个学生会的,那个学生不一定会;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悟性高些,有的基础差些这个原则不是以学定教根据建构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尊重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有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把握,还要有对不同学生的特别关注以学定教应遵循了解学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常讲“因材施教”,我以为这里的“材”应有两层意思,它不光指“学生”,还指“教材”关于教材,不由得想起两位先贤一一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在教育教学上都不重视“教材”孔子提倡“述而不作”,在他看来,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中;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提示教育内容,在他看来,教育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策划并建构好的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教材似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追求高效课堂更是需要教师运用好教材,运用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我们手中的教材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就有研究非常深入且成熟的“知识分类学习论”,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不同的知识类型,就有不同的教授类型,是“直接应用”、“弹性应用”或“变式应用”,都要求我们视教材、视课文的类型而定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来教”,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材”,还要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现状与进程的把握为决策依据,重组、优化、丰富教材,开发相关课程资源这些,不仅是教师教学自主权的萌芽,也是课堂教学从“教学境界”走向“课程境界”的起步五.通过问题激发思考用“一路顺到底”来形容课堂,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一点麻烦,这样的课堂有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顺势而下,没有问题,恰恰是最有问题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问题的暴露,从而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浅到深,从散乱到系统,因此,一堂高效的课,即使没有问题,老师也应制造问题在设计时丢一些“骨头”,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应该认真倾听,于细微处听出问题来,于对答中听出问题来,于话语中听出浅薄来,时不时找一些“茬儿”,诱生深入,促生思考因此,在我看来,小手频举的课堂不一定高效,安静沉静的课堂也不一定无效!因此,要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是需要的,教学技巧是需要的,学习策略也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余文婷,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