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考语文试题突出要求
一、情境载体——无情境不命题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高考评价体系则“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一一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情境载体”让考生必须面对具体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与技能情境,在高中课程标准主要指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的个性化、内显性,社会生活情境的复杂化、多变性,学科认知情境的逻辑化、深刻性,在给命题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应试的可复制性大大降低换一句话说,情境的介入,特别是情境的具体多样、纷繁复杂,使得刷题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难以实现比如在2023年的2份全国新课标试卷中,“小刚”在名篇名句默写板块是个活跃人物I卷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就很好II卷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在情境的加持下,名句默写也与理解、欣赏、判断、应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具体情境的设计,情境又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这哪里是刷题、复制、简单训练能解决的呢?
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中有三个关注点一一任务、整合、运用语言,总的指向是学生承担工作、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把任务的解决作为课堂学习的最高追求课程标准在高考命题建议中也强调,要“设计典型任务”,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J达成这种转变的关键,是“典型任务”的设计典型任务必然是综合的,这种综合可能是从一篇文本到多篇文本,从一个领域到其他领域,从知识引导到实际问题解决,从阅读鉴赏到梳理探究再到自主表达,等等以阅读为例,近年来不仅出现了较多的多文本阅读材料,而且相当一部分试题也已经不是单一地指向文本中的重要概念、词语或句子含意、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而是指向综合考查,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和水平2020年新高考I卷已经作了尝试,现代文阅读I提供的是有关历史地理学的两段材料,其中第4题是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这道题既基于复杂的文本材料,又需要掌握下定义的方法,还需要简洁概括的语言整合能力,同时也在语文与地理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一道题就不是简单的解题,而是依据材料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2023年继承了这样的探索,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写作扩大到阅读甚至扩大到语言文字应用比如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n(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是这样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将考生变身为读书小组成员,要为提供的文学作品写短评;写这个短评又有甲、乙两组关键词作为限制情境;任务是围绕考生所选定小组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题目由真实情境指向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考生必须将自己转换身份、适应情境,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又如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选自张志公《说工具》,介绍三位教师真实课堂上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讲法围绕这个材料,第21题是这样设计的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以教师的身份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成语,给的支架是“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最终任务是拟出讲解要点任务源自所给材料,从材料中凝练出方法,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考生以特定身份,完成相应任务,指向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任务的设计极为巧妙,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典型任务”,能够考查出考生真正的语言能力及其言品质典型任务让考生必须面对多样、综合、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解决真实的语文生活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阐释反思等等这样的试题就是要引导教学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
三、语言建构——2023年的语文试题尤其重视学生语言建构的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事实上,后三项素养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课程标准的阐述,由此可见语言素养的重要性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积累与建构一一积累以形成语感,建构以建立联系;语言表达与交流一一运用规律得体表达,置身情境分析评价;语言梳理与整合——梳理使知识结构化,整合使经验转化为应用应该说,这样的基础核心素养在高考试卷中正在不断得到强化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独立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分值是20分,内容涉及词语或成语的选择运用、辨析或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句子的衔接、修辞手法的辨别或分析、不同语用情境下的语言表达等在三新背景下,这一板块正在逐渐向实际的语言运用方向推进全国甲卷的例子,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依托一段语料连续设计5个题,从以往常见的词语选择、语句衔接、修改病句,到写评价文字,一直到给出情境让考生完成相应成语的讲解,体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语用情境,以及越来越符合语文生活实际的典型的语言任务,可以说把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考查到了极致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板块中主观题是设置也在朝着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方面积极引导比如新课标n卷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四、思维进阶——针对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创造与发展多年来,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甚至批判、质疑、反思等为主的逻辑思维或高阶思维往往被忽视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在必修阶段有3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则专门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力量”单元,从“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实,应该说思维训练在教材中比比皆是近几年,为了达成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思维能力水平,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实践性越来越强,比较与分析、论证与推理、评价与反思等高阶思维越来越引起关注比如高考试题中多文本阅读的出现,扩大了阅读空间,加强了关联与比较、整合与反思,其实就是为思维进阶提供保障2023年全国卷在思维进阶方面更是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给的材料是“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给的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中均包含着辩证思考和对现状的反思特别是乙卷第二则材料的“一花”与“百花”、“独放”与“齐放”,既辩证又有很深的思维含量“一花”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百花”是比每个“一”更大的团体、社会,甚至全人类,所以如果能放开思路,也可以由此写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又如新课标I卷的现代文阅读I,儿个题都含有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特别是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直接指向质疑、思辨,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新课标H卷第16题,要求用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观点,分析其“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既需要考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人的情感,也需要通过逻辑思维说明这首诗是如何支撑、印证这一观点的
五、关联教材——落实“双减”精神2023年全国4套试卷在衔接教材上做了更多的努力
一、与教材选文的关联这是最显性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的材料、试题的题干或选项很容易就能观察到
1.4套试卷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都有1-2个选项与教材选文有关,涉及《送东阳马生序》和《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兼爱》《桃花源记》等
2.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全国甲卷第21题要求学生讲的三个成语一一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一一都在教材中出现过;新课标I卷用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初中推荐阅读),新课标n卷第20题A、D选项分别与《沁园春•长沙》《谁是做可爱的人》有关
3.新课标n卷的现代文阅读n,阅读材料节选的是沈从文《社戏》,沈从文是课文中出现的作家,初中教材里又学过鲁迅的《社戏》,考生看到这样的材料会有熟悉感、亲近感,会感到命题者很友好;同时第7题的3个选项也都和教材选篇相关,其中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C和D选项分别出现的鲁迅《社戏》和沈从文《边城》,都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二、指向教材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
1.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材料题目就让我们想到对信息真伪的分辨,材料本身有较多对多种媒介信息的引用和分析,第
4、5题又涉及对事实真相的甄别和作者辨析事实真伪的方法,这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密切相关
2.新课标II卷的现代文阅读I的两份材料,材料一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其中第1题选项B又与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这些内容都与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有关,其中第四单元的第二个活动就是调查研究,后边附的材料有毛泽东的文章;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整部书都源于乡野调查,是基于调研的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