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局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开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一一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根底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稳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泼的新局面【学习建议】・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1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时机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那么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那么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现的2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开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兴旺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条统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豕:墨子是想法家:商鞅、韩非等
3、主要流派及代表:
4、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对中国文化的开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开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孔子思想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保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资料回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m思、相核心——“仁〃.2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表达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主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4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扩大教育的社会根底口“有教无类〃女层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局部C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3主张“性本善〃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根底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开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3主张“性恶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人性论性相近性恶论学思之窗孔子说“性相近也〃一一论语•阳货?孟子说“人无有不善〃一一孟子•告子上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一荀子性恶?思考这是表达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开展而开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约前468—前376)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一论语•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一孟子•离娄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一一荀子•荣辱?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提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根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标准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表达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说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⑥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⑦作为君子,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浅薄,精粹可以宽容庞杂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言论属于儒家“仁〃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