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20.曹刿论战
2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阅读
22.陈涉世家2讽谏艺术,体会强烈的家国情怀
23.出师表
2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
24.诗词曲五首2方面的独特技巧练,内容详略得当,是《左传》中的名篇,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体会其中的道理板书设计肉食者鄙►爱国热情论战参战军事才能攻击--------勇完谋略迂人追击——惧伏
五、作业曹刿论战请见释疑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第二题设计亮点本设计紧抓文本,重视诵读,让学生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和人物的形象第1课时重点是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汇第2课时深入分析课文,把握人物的智慧和远见,欣赏文章的精练笔法和详略得当的安排技巧两个课时各有侧重,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素养提升从《曹刿论战》感受《左传》语言表达的精练典雅《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史传散文有一个非常有美感的特质语言表达典雅精练我们从《曹刿论战》可见一斑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论,略写战;详写言,略写行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何以战?”开门见山,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缗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击鼓进击而鲁军未出击的过程,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写出了鲁军进军的情况;“辙乱”“旗靡”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文章抛开残酷的战争场面,无一字描写,仅一个“齐师败绩”写明战争结果多四字句,如“曹刿请见”“牺牲玉帛”“一鼓作气”等,读来典雅端庄,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疑难探究
1.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2.请试着从曹刿、鲁庄公、战争这三个角度分别用四个字对文章每一段内容进行概括从曹刿的角度可以概括为曹刿论战一曹刿参战一曹刿释疑从鲁庄公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庄公将战一庄公实战一庄公问因从战争的角度可以概括为战前准备一战争过程一战胜原因课外拓展击鼓进军与鸣金收兵击鼓时,鼓发出的声音是“咚——咚——咚——”,又重又沉,好像敲在人心坎上一样这种音波,容易使人的身体发生共鸣,战士听了,浑身的血液好像都要沸腾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就冲上去,痛痛快快打一仗“鸣金收兵”中的“金”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金子它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字叫作“怔”,形状像一个钟,但是比钟窄长,是空心的,有一个长柄,可以挂起来,也可以用手拿着敲起来,会发出“当——当——当——“的清脆声音两军开战,大部队会冲到很远的地方,而一敲起“钮”来,当当当!声音尖尖的,很刺耳,跑得再远的战士,在千军万马的混战中,也能听得很清楚一听到当当当的声音,他们就知道,要撤退了类文阅读孙子兵法-谋攻篇(节选)[春秋]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赏析这句话通过三种情况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它贯串于《孙子兵法》之中,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时间证明,它对战争、商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yi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J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缝zhui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于是烛之武答应了夜里,郑国人用绳子绑住烛之武把他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利,怎么敢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可是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样做很困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臣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这事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从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大夫杞子、逢孙和扬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过来又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混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24.了解相关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和文言文常识,提升文言文素名著导《简・爱》外国小说的养背诵经典的文言文和诗词曲1读阅读
5.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的内涵,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体悟诗歌的意境课外古诗词诵读
16.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多方面审视作文,力求表达有创意曹刿论战20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0课课前预习卡第课时1课时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一长勺之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日课件||{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日课件Hl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u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因鲁国接纳公子纠并助其争夺王位之事怀恨在心,于即位次年,率齐军攻打鲁国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设计意图】首先扫清字音障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为下一步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1.读准字音1生默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日课件出示曹刿请见gui又何间焉Jian牺牲玉帛bo小信未孚fu••••下视其辙zh6登轼而望shi遂逐齐师sui望其旗靡mi••••
2.理解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参见《状元大课堂》“字词清单”栏目)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日课件出示
①古今异义古义参与例句又何间焉■间YJ l今义隔开,不连接「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例句肉食者鄙■鄙V〔今义粗俗,低下「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例句翘件玉帛牺牲《I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古义虚夸,夸大例句弗敢加也加[、•I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古义指诉讼事件例句小大之塔狱4人U科外I今义监狱「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例句思之属也忠I,〔今义忠诚
②一词多义「何以战(介词,凭、靠)以Y必以分人(介词,把)_必以情(介词,根据)■「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故Y•〔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民弗从也(动词,听从)从t战则请从(动词,跟随)「小停未孚(名词,信用)故Yl必以信(名词,实情)〃卜大之狱(助词,的)■‘I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焉V.I惧有伏焉(兼词,于之、于此,在那里)■
③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句子日课件|||示
①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省略句必以分人(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②重点句子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c.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千.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g.一J支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h.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疏通文意生在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全文日课件|||示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车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J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J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J【设计意图】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为下节课学习打基础
3.熟读课文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课时2课时目标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泗水之战、官渡之战……)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体会先贤的智慧和责任精神
二、品读课文,分析“论战”智慧【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体会先贤的智慧和责任精神
1.整体感知全文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预设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2.品读第1段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预设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预设从“其乡人日”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并且对自己的深谋远虑有充分自信;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引出了下文对战争条件的分析,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预设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预设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预设因为这样做才可以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3.品读第2段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分别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预设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公将鼓之),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时,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作了充分的观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发起追击战
4.品读第3段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战争胜利的原因请你谈谈对他战略决策妙处的理解预设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扭转了局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预设曹刿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军事谋略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鲁庄公鲁庄公作为国君,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鄙陋;他急于求战,未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说明他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庄公作战时带上曹刿并能听取他的意见,说明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取胜的原因,不因胜而自喜,说明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总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忠于职守的人
四、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技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的特点课文语言精练,仅用两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预设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曹刿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也是详写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与刻画人物形象无关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结束语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战略上运用正确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刻画了曹刿爱国、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形象,语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