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具体情况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教学难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看图猜成语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
4.找同学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说故事内容(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5提问: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图片出示矛和盾提示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6.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现在我们读一读书上这则寓言
二、循序渐进以读促悟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课文才巴故事读通顺
4.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节奏Q)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停顿处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内容,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3)指名分句读,再全班齐读
(4)读竖着排版的文字,再读没有句读的文字(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自读了解文言文大意课件出示楚人:楚国人鬻yCi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设计意图:全文前四句话是故事内容,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论点,因此从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找出并理解最后一句话就能领悟本则故事的寓意
四、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1.启发学生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教师相机板书:不可陷无不陷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再说句意预设: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教师相机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4.指导背提示学生可以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加上最后一句阐述道理
5.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练习背诵,全班一起背诵
6.找学生代表来演绎故事,可以加上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借助注释,读通文意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故事去读课文更容易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
3.多种形式的读在各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有读通到读懂再到背会,这样一步一步、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让学生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最后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最后一句阐述道理,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改进
1.由于读的时间上多,最后的故事演绎只是一个尝试,其他同学只能选择课下去练习2,还是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去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