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广东省湛江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022-2023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②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阵》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③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意蕴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打了一个喷嚏,喷嚏溅到了一位在交通部门任职的将军头上,然后小说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将军本来不以为然,小职员却害怕得罪了将军而反复的道歉且对将军本不放在心上的回答耿耿于怀,妄加揣测,自以为是的继续道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精神奴役“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切尔维亚科夫的身份是庶务官,相当于一名小公务员,在官场属于最底层的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政府部门工作,在溜须拍马的社会风气下更是不敢得罪上级官员他打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所以会毫不顾惜自己的自尊而反复道歉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滚出去”,主人公因为这句话“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回到家中倒在长沙发上死了如此荒唐的死法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实现了讽刺效果,既让我们感到可笑,也引发我们深思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杀死了小公务员?答案就是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这启示我们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否则“没有活路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3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操,本文意为持有与《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词义不同B.材料一“终必不蒙见察”和“冀君实或见恕”两句中都有“见”字,词义相同C.所以,本文意为用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词义不同D.期年,本文意为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令瓦,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14.清人刘熙载说“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简贵”,请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答案】
10.C
11.B
12.B
13.1批驳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2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14.
①第一句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是政见不同,非常简洁
②第二句王安石简炼地表明自己知司马光见解坚定,不会轻易改变政治观点,因此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辩
③第三句笔锋一转,表示还是会详细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予以谅解,表意清晰简洁【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这样的人,不仅是对您不忠,也是对朝廷不忠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不唯不忠于介甫”和“亦不忠于朝廷”结构一致,都是状语后置句,“于介甫”“于朝廷”都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忠”不可断开,排除AD“推而行之呻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个变法主张,作“推而行”的宾语,意思完整,宾语“之”后断开;“及“,等到,后接时间名词“二三年”,意思是等到二三年之后,作下一句的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B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操”,持有;从事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乡邑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应考B.“词义相同”错误见”,表被动,被;代指“我”,两者词义不同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C正确“所以、用来;.…・・的原因句意现在您用来教导我的/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D.正确句意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一年之后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错误,两人表达观点都不委婉,都在文中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如文
(一)“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和文
(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两人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批驳;“难”,排斥;“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诽”;“固二本来⑵“数”,屡次;“违戾不合;“向慕”,向往、敬慕;“移、改变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分析说理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刘熙载评价之语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刘熙载认为王安石可用“一二语”“扫却”他人“数大段”,极为“简贵”,这是说王安石的文章言简意赅,反驳的时候针锋相对,虽行文简洁,但结构严谨,没有枝蔓从第一段来看,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第二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意思是“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简洁的语言表明两层意思,一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二是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自辨第三句“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话锋一转,表明自己的态度,语言简洁却表意清晰,确实简贵参考译文材料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用“昔闻”为“今上”蓄势B.诗的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实在地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C.“老病有孤舟”诗人既老”且“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D.本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身世之悲、国家之忧形成开阔宏伟的意境
16.有人评论杜甫《登岳阳楼》“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答案】
15.B
16.
①“虽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表现自己举目无亲的孤苦,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尾联对自己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悲伤
②“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描写了江山的壮阔、浩瀚无边,尾联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这些都不会令人觉得消沉压抑【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实在地描写了“错误,颔联有夸张和想象,应是虚实结合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虽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尾联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后文中描写第一个发言的弟子动作的语句是“,也表明该弟子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曾皙在阐述自己的志向之前说“”表示与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也兼具“以宾显主”的技巧,写木高固本和流远浚源是为了申明“,3苏轼《西江月》中“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用“孤光”指月光,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与之相类似【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率尔”“撰”“德“肝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六、简答题组阅读材料,完成小题《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由偏至正,对准了这个()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的文学才华!周汝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莫看《石头记》”
①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
②第七回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
③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描写贾府的日常生活
18.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赏析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答案】
18.钟鸣鼎食(锦衣玉食)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井然有序)无与伦比(超群绝伦、出类拔萃)
19.
②第七回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以及揭示出隐含的深刻内涵
③作者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
20.
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宁荣二府比喻为戏剧舞台,把贾府几百号人比喻为演员,把前五回比喻为序曲
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红楼梦》像戏剧一样精彩,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原文“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可知,此处是说宁荣二府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故可填“钟鸣鼎食(锦衣玉食)工“钟鸣鼎食”的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锦衣玉食”的意思是精美的衣着和饮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第二空,结合原文“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可知,此处是说作者写作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故可填“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井井有条”的意思是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井然有序”的意思是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第三空,结合原文“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的文学才华”可知,此处是说作者的才华出众故可填“无与伦比(超群绝伦、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超群绝伦”的意思是超出众人,同辈中无人可比出类拔萃”的意思是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结合原文
②……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可知,“隐含的深刻内涵”缺少谓语,故可改为“揭示出隐含的深刻内涵”结合原文“
③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可知,“作了”前面缺少主语,故可改为“作者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可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宁荣二府比喻为戏剧舞台,把贾府几百号人比喻为演员,把前五回比喻为序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红楼梦》像戏剧一样精彩,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通报批评经学生举报,现已查明,17级经济管理学院张某某同学,在本月17号期末考试公共课期间,借故去洗手间离开自己的考场,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隔壁考场,在教室后排来回踱步,光明正大、不紧不慢地看了几个考生的考卷因隔壁考场的监考老师不认识这位张某某同学,误以为是学校组织巡考的,还频频点头微笑致意,张某某还假装提醒监考老师注意考场纪律该行为严重挑衅校纪校规,理应开除学籍,但念在初犯,谨记大过一次,下不为例!湖南工商管理学院2017年3月20日
21.从信息的语言表述来看,这条信息是否可信?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2.假如要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查证,还可以从哪方面入手?【答案】
21.作为一则通报批评,语言应该简洁严肃,以叙写事实、分析评论、通报处理决定为主但在这则信息中,
①应作“2017级”处写作“17级”,语言很不规范
②“但念在初犯”“下不为例”“频频点头微笑致意等措辞毫无必要
③还有“大摇大摆”“光明正大”这些不应该出现在此类文体中的描述性语句
④另外,3月17日举行期末考试并不多见,语言表述也不通顺比较可疑,从信息中的这些细节来看,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很低
22.可以核查湖南工商管理学院的相关信息,比如这个学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应该可以从学校教务部门了解到该事件的具体情况【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通报批评实际上是由“通报”与“批评”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通报”是指上级机关将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下级机关或本机关内部职工而“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目的是希望对方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作为一则通报批评,语言应该简洁严肃,以叙写事实、分析评论、通报处理决定为主结合原文“17级”可知,语言很不规范,应写作“2017级”;结合原文“还频频点头微笑致意”“但念在初犯・・・・・・下不为例”可知,措辞不简洁,毫无必要结合原文“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进隔壁考场……光明正大”可知,通报批评应以叙写事实、分析评论、通报处理决定为主,这些描述性语句不应该出现在此类文体中结合原文“在本月17号期末考试”可知,3月17日举行期末考试并不多见,语言表述也不通顺综上所述,从信息中的这些细节来看,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很低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结合原文落款“湖南工商管理学院”可知,可以核查湖南工商管理学院的相关信息,比如是否有这个学校,如果有这个学校,作为“通报批评”这样的事件,应该可以从学校教务部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名字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个名字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④“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落木”比“木叶”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⑤“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选自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有修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概念上说,木叶,也就是树叶,这是不需要多加说明,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都值得我们寻访和探究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写一篇文章,或叙述家乡地名文化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或剖析家乡地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地名文化价值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首先指出地名的意义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同时,举例列举了其能承载的内容,借此创设情境,来启发考生思考材料的最后一句,则告诉考生,这些地名所代表的地方,之所以值得探访,恰在于其上面承载着记忆、历史、文化实际上,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一个地名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勾起我们去寻访和探究的愿望,是因为这个地方或承载着丰富的记忆、情感、历史,或与某个人、某个故事相关联,或它的名字有着特殊的来历,总而言之,它对探访者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引导语里面,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家乡地名文化价值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以自己的家乡的地名为写作对象,从文化层面上思考家乡的地名文化,写出深度、广度另外,“或叙述家乡地名文化”“或剖析家乡地名文化现象”则提醒考生,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作时,如果写成记叙文,最好选择家乡的一个具体地名,这样可以方便以其为依托来展开叙事,比如选择的地名是“黄鹤楼”,则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写自己小时候只是把它当作一座巍峨的建筑,后来认识到李白等先贤曾经在此留下笔墨风流,而今再次登临意识到这既是一个空间坐标,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坐标通过叙述自己在登临过程中对其认识的深化,来表达自己对这一地名文化价值的思考如果写成议论文,那么最好把视野打开,从整体上观照家乡的地名文化,例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或者从革命文化的角度,选择一批地名来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可以分析其地名文化与当代人生活的互动关系比如,我们选择黄鹤楼、鹦鹉洲等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地名来进行分析的话,可以指出这些地名承载的文化哺育、滋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的继承传统、奋发有为的精神也让这些地方洋溢出新的时代气息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指出如何保护、利用地名文化这个资源,来为当今的文化建设服务立意
1.登临黄鹤楼,遥想千年事
2.那一个个地名,载一段段记忆
3.地名凝聚历史,影响当今文化B.“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准确传达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C.“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D.“木叶”与“落叶”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相去甚远虽然“树”与“木”在原有的含义方面极为相似,但延伸至艺术领域,二者差别十分明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的“落木”,无疑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意象发展来的B.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作为意象,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言不够精妙,可见差一点就会差很多了C.无论“木叶”还是“落叶”,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来讲,其含义都是相通的,但这不代表两个意象可以互相转换D.屈原将“木叶”形象赋予了湘夫人,杜甫将“落木”气质赋予了秋天,这样的选择取决于诗人对诗歌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
3.下面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暗示性所传达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B.“日暮风吹,叶落依枝”足以说明“叶”的缠绵,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这不仅是叶的缠绵,还是诗人自己的缠绵和不舍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态,“暗香浮动”指梅花散发的清香时而飘来,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D.古典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木、叶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过诗歌语言暗示性能掌握诗歌语言的密码
4.《说木叶》以丰富的疑问句来推进文本的思考,请简要分析选文第
②段中疑问句如何推动文章脉络的发展
5.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他擅长在作品中运用“诗化的语言”,请结合选文第
④段简要分析“诗化的语言”特点【答案】
1.C
2.B
3.D
4.
①第二段的第一个问句“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承上启下,承接上段“不得不先来分析‘木字,启发读者对“木”字使用场合的思考,把文章言说的中心锁定在“木”字的分析上;
②接着在说明自屈原之后诗人们选用“木”意象不是偶然的情况,推出第二个疑问“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推动读者进一步思考,在比较高树与“高木”中理解“木”意象的内涵,进而段落的意脉也更进一层;
③最后推出“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个疑问句,引发读者在思考中比较,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疑问句的推动,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作者的观点
5.
①语言形象、生动如描写树叶落下,作者想象到“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再如“木”与“叶”的统一,作者比喻为“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②引用诗句,增加文化韵味如引用曹植《美女篇》、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等诗句
③句式灵活,整散结合既使用了整句“它不同于……也不同于……”,节奏朗朗上口,也使用不规则的散句,灵动活泼;还使用了“碧绿柔软”“窸窣飘零”等整齐的四字词语形成对比【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错误依据原文“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可知雨中黄叶树在颜色上与木叶相同,但却没有干燥之感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作为意象,错误第一段小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可知选项过于绝对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因此透过诗歌语言暗示性能掌握诗歌语言的密码”错误依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可知虽然意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意义,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注入的感情以及其中暗含的旨趣和情调,但还不能说掌握了诗歌意象语言的密码,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诗的世界也是变化的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第二段的第一个问句“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承上启下,承接上段“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先来分析‘木字,启发读者对“木”字使用场合的思考,“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把文章言说的中心锁定在“木”字的分析上;
②接着“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说明自屈原之后诗人们选用“木”意象不是偶然的情况,推出第二个疑问“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推动读者进一步思考,“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在比较“高树”与“高木”中理解木”意象的内涵,进而段落的意脉也更进一层;
③最后推出‘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个疑问句,引发读者在思考中比较,“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疑问句的推动,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作者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语言形象、生动如描写树叶落下,作者想象到“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再如分析“木”与“叶”的统一时,“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作者将其比喻为“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工
②引用诗句,增加文化韵味如引用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诗句
③句式灵活,整散结合原文“它不同于……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中的黄叶”中既使用了整句“它不同于……也不同于……”,节奏朗朗上口,也使用“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不规则的散句,灵动活泼;原文“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还使用了“碧绿柔软”“窸窣飘零”等整齐的四字词语形成对比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公务员之死[俄]契诃夫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她,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没什么,没什么……”“看在上天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蜂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战的将军大喝一声“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道歉后,内心十分恐慌,他的第二次道歉虽然获得了将军的原谅,却把将军惹得些许不耐烦,他的恐慌也升级了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卑微懦弱的小人物形象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D.契诃夫笔下的别林科夫、切尔维亚科夫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都是社会“小人物”,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略带轻喜剧的开场写出主人公赏剧时的轻松愉悦,与后文他的心惊胆战形成鲜明对比B.小说清晰叙述了契尔维亚科夫与将军之间层层递进的对话,这种重复深入的写作手法能更深刻地挖掘出对人物内心世界C.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D.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揭示出最残酷的真相一个喷嚏,在切尔维亚科夫看来重如泰山,无奈成为了毁灭自己的利器
8.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林科夫都是契诃夫笔下的重要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人性格上的相同点
9.卡夫卡说过“一本书应该是一把斧头,凿开我们内心的冰海”不仅仅是书,故事也有“斧头”的力量,让我们内心有所启悟,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篇小说对你的启发【答案】
6.D
7.D
8.
①敏感而自卑脆弱
②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9.示例
①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精神奴役;
②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③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D.“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宗述有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批判多于同情故选Do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一波三折”表述有误,小说情节并没有波澜,只是简单重复“道歉”向前推进故选D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打了一个喷嚏,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受到呵斥后胆怯而死,由此可看到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为人谨慎、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奴性十足、行为可笑的性格特点由“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了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自己的胆怯,喃喃地说……”可见,切尔维亚科夫犹豫彷徨,胆怯迟疑,谨慎而谦卑别林科夫口里总念叨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他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可见他和切尔维亚科夫一样,具有谨慎、守旧、敏感、自卑、脆弱的性格特点依据文中切尔维亚科夫向将军道歉,但是将军的态度一直让切尔维亚科夫感到沮丧和恐惧,文中说“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可见他希望将军和他细谈这件事,说明他具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的愿望和平等意识;最后将军让他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可见他具有对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别里科夫是胆小的,他对于一切都不能勇于面对,“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这种胆小多疑实则是对权力的卑微的屈从因为有这种卑微的屈从,所以他认定政府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因为有这种卑微的屈从,他认为自己同柯瓦连科谈话的内容都需要报告给校长可见他和切尔维亚科夫一样具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