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暑假复习与自学课】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唯物史观梳理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的关系,辩证的理解法律与教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时空观念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了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法律与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历史解释归纳律令儒家化的过程,总结中华法系的特点;认识教化在古代中国体现为儒家的礼教史料实证通过材料掌握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特点、儒学的发展与古代教化形式的变化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古代有悠久的法治传统,了解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点,有助于理解当今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基础知识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I,1百/口・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
①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答案“敬天保民”[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故填空敬天保民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
①,商朝有
②,周朝有.
③O
(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
④,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答案]《禹刑》《汤刑》《九刑》“铸刑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
①《禹刑》,商朝有
②《汤刑》,周朝有
③《九刑》,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
④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
①、
②孟子主张
③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答案]“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
③”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故填空
1.为政以德;
2.节用而爱人;
3.〃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
①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②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此减省
③[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答案]“改法为律”《九章律》《魏律》[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汉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
①改法为律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②《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此减省
③《魏律》
2.魏晋时期一一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1.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1唐高宗时,撰成
①,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2732年,颁行
②,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答案]《永徽律疏》《大唐开元礼》[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时,撰成
①《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732年,颁行
②《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
①;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答案]《天圣令》[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故填空《天圣令》
2.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叟,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答案]《大明律》[解析]根据所学,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5.宋朝以后,儒学土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6.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7.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重点问题IQ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1.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过程夏商周三代一一“刑”“礼”并立;春秋战国至秦朝一一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秦代崇尚法治讨论
(1)法家强调法和刑的作用商鞅、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儒家则重视礼治孔子、孟子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2.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两汉至隋唐一一法律儒家化阶段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
(2)隋唐时期,《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
(3)宋元明清一一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是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3.《唐律疏议序》〃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以接近完成封建纲常的法律化;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它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其主要体现在
(1)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2)良贱异法唐律将人民分为良和贱,贱民与良人在各方面的地位都不相等由此可知,唐统治者自觉地维护等级特权,公开表明《唐律疏议》是一部封建特权者的法典
4.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原因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先秦儒学的改造,儒学成为主流思想5,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