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污水培训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这个词是相对人类的存在而言的,是给环境于人类周围的所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普通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自然界、环境污染人类与环境构成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元结构的平衡体系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打乱原有的平衡,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后果,虽然环境对一定的刺激有调节作用和缓冲能力,可以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但若超过了环境本身的缓冲能力,就会由量变而引起质变,从而改变了环境的性质和质量,导致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生产环境污染可分为两大一类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辟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气候异常等方面、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弱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干看清它们面目的生物它包括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生物,不是分类学的概念,而是一切弱小生物的总称、物化处理也称为物理化学处理,简称物化处理它是利用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通过过滤、沉淀、加药絮凝、蒸发、萃取、电解、汽提、气浮、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等方式使水质得到净化的处理方式普通称为一级处理、生化处理生化处理也称为生物化学处理,简称为生化法生化处理法是处理污水中应用最广泛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和向无机物转化,达到净化水质,消除其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目的可分为好氧生化处理及厌氧生化处理两大类型又称为二级处理、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用强氧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而水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主要的,因此化学需氧量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
一、生化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是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那部份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为五天生化需氧量,这相当于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有机物量,是指在温度2O±1C,培养天,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所消耗的氧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活性污泥在曝气增氧的污水中形成的咖啡色或者黄褐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这种絮凝体就被称为“活性污泥”、混合液由污水、回流污泥和空气互相混合形成的液体,称为混合液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以表示)因为活性污泥在沉淀0分钟后普通可接近它的最大密度当活性污泥的凝结、沉降性能良好时,污泥沉降比的大小,可以反应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数量
11、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的分量(单位)
12、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0分钟沉淀后一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单位可省略
1、沉降比()与污泥体积指数()及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X10o
1.溶解氧(,)指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氧量普通控制在2o1,污泥回流比()回流污泥量是从二沉池补充到曝气池的污泥量,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入流污水量之比回流污泥量入流污水量,普通用表示
二、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过程第一阶段也称为吸附阶段,废水主要由于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而得到净化吸附作用进行得十分迅速,对于生活污水,往往在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基本上在曝气池起端较短距离内就已经基本完成吸附作用在这一阶段,除吸附外,还进行了吸收和氧化的作用,但吸附是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也称氧化阶段,主要是继续分解氧化前阶段被吸附和吸收的有机物,同时也继续吸附前阶段未吸附和吸收的残存物,主要是溶解物质这个阶段进行得相当缓慢,比第一阶段所需的时间长得多三,活性污泥的增长规律控制污泥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活性污泥)量之间的比值,在生长率上升阶段,微生物营养的丰富,微生物活性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打,此时污泥凝结性能差,不易沉淀,处理效果较差,在生长率下降阶段,活性污泥生长受营养物质的限制,增长速度下降,这是活性污泥法所采用的工作阶段此时,废水中的有机物能基本去除,污泥的凝结性和沉降性都好,在内源代谢阶段,营养物质基本耗尽,活性污泥处于自身氧化阶段,此时污泥凝结较差,数量逐渐减少,沉降性良好四,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水中常见微生物有菌胶团、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藻类植物等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干够观察到的弱小生物微生物的指示作用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如果大量鞭毛虫浮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浮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如浮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以上根足虫的大量浮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浮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者改善的指示生物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浮现是理想的效果过量的轮虫浮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变形工(阿米巴)顾名思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无非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一些种类的变形虫能向四外伸出假足,以探查水中的化学成份,决定挪移方向而有些种类根本没有假足他们猎食时覆盖它的猎物,把猎物裹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食物泡,食物泡可以消化吸收猎物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变形虫能产生人类疾病阿米巴痢疾,主要发生在贫穷国家变形虫食性广单细胞藻类细菌小原生动物,真菌,有机碎片等皆是它们的食物变形虫生命力强在条件不好时,可以形成一个包囊休眠体度过难关动态中的食物泡食物泡中充满了酶,用来消化猎物消化过程很容易用显微镜观察食物泡细胞核变形虫的尾末端结构并非所有种类的变形虫都有尾末端五,影响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因素活性污泥微生物惟独对它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它的生理活动才干得到正常的进行,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就是人为地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使微生物充分发挥对有机物降解的生理功能能够影响微生物生理活动的因素较多,其中主要为营养物质,温度,溶解氧及有毒物质,营养物质平衡碳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物质,生活污水中含有充足的碳源,能满足微生物的要求磷是合成核蛋白及其他磷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它在微生物的代谢和物质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辅酶辅酶等都含有磷生活污水中含磷量较高氮是组成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氮源可来自于,,等无机氮化合物,也可来自有机氮化合物生活污水中氮源是足够充足的生活污水是参预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最佳营养源,其的最佳比为,溶解氧含量参预污水活性污泥处理的是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其溶解氧保持在不低于的程度以曝气池出口处为准溶解氧过低或者过高,都是不利的,值最佳值范围之间,水温适宜温度在℃℃之间,有毒物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酚、氟等六,活性污泥的质量高质量的活性污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良好的吸附性能;,较高的生物活性;,良好的沉降性能;,良好的浓缩吸能;污水中呈胶体状态的有机物首先被吸附到活性污泥絮提上,并进一步被吸附到细菌表面附近才干被分解代谢;活性污泥的生物活性是指污泥絮体内的微生物分解代谢有机污染物质的能力;惟独沉降性能较好的活性污泥才干在二陈池进行有效的泥水分离惟独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浓缩性能,才干在二沉池得到较高的排泥浓度和回流污泥浓度活性污泥的质量是以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判定的颜色温和味正常的活性污泥外观为黄褐色,可闻到土腥味微生物分解能力越强,即生物活性越高,土腥味越浓不是黄褐色或者不是土腥味的活性污泥一定不正常O污泥沉降比对于某一浓度的活性污泥,相对较小,说明其沉降性能和浓缩性能越好正常的活性污泥,其浓度在一之间时,普通在的范围内污泥的沉降速度活性污泥混合液在量筒中的沉降过程可分为四个状态,如图所示图为沉降初始状态,图为形成泥水界面时的状态,图为沉速开始下降状态,图为沉降最终状态为絮凝体类型,该过程历时很短,普通以即可完成►为成层沉降阶段,可观察到泥水界面以恒定的速度下沉►为压缩沉降,即污泥浓缩泥水界面下降越来越慢,直至态几乎静止►生物相是指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性状态的变化生物相观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达到控制工艺运行的目的普通生物相:优势生物种类出水质量鞭毛虫占优很差草履虫占优势不好钟虫占优势很好轮虫和线虫占优势普通,需排泥异常生物相:镜检发现形成因素措施过高或者过低调整曝气量钟虫头部端会突出一个空泡,俗称“头顶气泡钟虫体内将积累一些未消进水中有难降解物质或者住手进水化的颗粒,俗称“生物有毒物质泡”钟虫不活跃,纤毛住手摆进水发生突变超出调整值,或者停止动范围进水钟虫发育正常,但数量锐预示活性污泥将处于膨胀采取污泥膨胀控制减状态措施轮虫数量剧增指不污泥老化及时排泥需要强调的是生物相观察只是一种定性方法,只能作为理化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应在长期的运行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出本厂的生物相变化规律七,工艺流程:剩余污泥▼▼补充碳源污泥浓缩池清水池部份回用其余达标排放干泥外运污泥脱水间彭光浩彭光浩,男,副研究员,1960年10月生,研究方向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任教于国家储备物资管理局武汉中等专业学校198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环境保护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分配至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91年调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承担稻田化肥氮素去向、新型肥料研制及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97年被评为副研究员作为项目发起及主要实施者之一,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年农业倾斜项目“新型控释胶粘肥料创制中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新型肥料研制”二级课题”控释肥料一胶粘肥料研制”、国家85攻关和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九五”国家攻关项目“豫北平原区中产田管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研究”等;主持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土壤中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子课题和面上项目“新的多功能硝化抑制剂的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98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控释肥料在提高氮素利用率中的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部973)二级课题“水稻土养分非均衡化过程及质量制约因子的调控机理“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新型肥料研制”二级课题“多功能氮肥增效剂(胭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的研制与筛选“2002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农田土壤中异养细菌的硝化作用及C、N代谢研究”,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硝化活性的芽泡杆菌在硝化进程中的C、N代谢研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异养硝化细菌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03118597.5“分离鉴定纯化异养硝化微生物的方法”
03118598.3;“脱氮细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03118599.1;“具有硝化活性的芽抱杆菌及其应用”°
3118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