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积累文学常识、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1、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34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新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儒韩愈特别关注学习的内容,而韩愈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礼记,大学》中,即使历经数千年,“大学”精神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走进《大学之道》,学习“修身之道
二、写作背景《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四、知识支架顶真手法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顶真手法是古典文献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句子,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顶真手法上递下接,结构紧密,使语气紧凑,语意贯通,读来给人和谐流畅之感,具有节律整齐之美
五、题解“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弓申为规律、原则等I
六、整体感知《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七、文本分析L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字词】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彰明;
③明德美好的德行;
④亲亲近,一说是“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⑤止达到;
⑥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⑦于表示动作的指向【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朱熹认为,天生万民时就已赋予他们仁、义、礼、智、信这美好的本性与光明的德行,这些与生俱来的本性使人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明善恶,知荣辱但“明德”为私欲所牵连和蒙蔽,难以显露、昏暗不明,犹如乌云遮住太阳;镜子布满灰尘,这就需要人们通过自明其明德,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复性统治者通过“自新”来“作新民”,通过自身日日除旧布新,提高道德修养来教化民众,鼓舞民众士气,振奋民众精神,使人人能够去污除染,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这里的“至善”所指的对象既是对己,又可及人;既是平民百姓,又可以是王者圣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家乃至一国;既有伦理道德含义,又有政治生活的规定其中“明明德”是对己而言,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亲民”是对人而言,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首先,二者存在递进关系,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得以教化民众,只有自我不断日新才能够新民;同时,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就要在实践中将“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发挥到极致,二者缺一不可“至善”乃“明明德”与“亲民”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二者发展的最终目标,即“明明德”,与“亲民”都是为达到至善的境界,而真正做到“明明德”与“亲民”也就自然达到“至善”了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字词】
①定志向坚定不移;
②静心不妄动;
③安性情安和;
④虑思虑精详;
⑤得处事合宜;
⑥近接近;
⑦道大学之道【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处事合宜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字词】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致其知获得知识;
③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④齐、正、诚使……整齐有序,使……匡正,使……诚意【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则要推究事物的原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字词】
①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②自从;
③以至于到
④壹是一概,一律;
⑤以……为把……作为【译文】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认识清楚,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5.小结“八条目”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为最终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由内到外、推己及人,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进程;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人生都有积极意义
八、文本探究
1.《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而《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可见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性那么,《大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参考提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且“四书”中以《大学》为最易晓,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2.《大学之道》向我们介绍了人生的“进修阶梯”,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结尾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要把“修身”作为根本参考提示就人生进修阶梯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就个人而言,“修身”既是物的“本”,又是事的“始”,在人生进修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3.《大学之道》讲述的观点,在学习上对我们有何启发?参考提示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正如《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只有知道自己应达到的境界之后,才能厘清本末,循序渐进同时,我们也要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去看待学习仅仅把学习视为单
一、静止的行为,很容易产生倦怠,缺少学习的动力真正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自身的品性,更能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
4.顶真手法是本篇文章的写作特色,请以第二段为例分析《大学之道》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参考答案本段使用了两次顶真手法,并且呈现出“层递式”的特点第一次从“治国”到“格物”,由大到小,由重到轻,在逻辑上属于“递降”;第二次则恰好相反,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在逻辑上属于“递升这种“层递式”的顶真辞格,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读者对事物、事理的联系认识清楚,一目了然
九、写作特点、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1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2《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一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十、总结全文《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H
一、拓展大学之道的传承曾经的北大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之道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做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大学课程之设备,即属于教务范围之种种,下自基本学术之传授,上至专门科目之研究,固格物致知之功夫而明明德之一部分也”,“至若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程之设置,学生课外之团体活动,以及师长以公民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之努力,或为一种知识之准备,或为一种实地工作之预习,或为一种风声之树立,青年一旦学成离校,而于社会有所贡献,要亦不能不资此数者为一部分之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年月日,在厦门大学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邓萃英指出“大学……尚有一种要务,就是‘自强不息‘四字”据此定“自强不息”为校训年月,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将“止192146于至善为本大学进行之目标,亦即本校之校训”建校年来,厦门大学坚持不懈地弘扬“自强19217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在校训的训育下,86新世纪的厦大人将再接再厉,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将国立东南大学校训确定为“止于至善”,以求师生言行品性趋于完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辉的历史沉淀的百年东大,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学风,正满怀豪情地走进下一个风云际会的百年年,河南大学校门建成之际,校长许心武先生取“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1936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虽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但年,学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了直至年周年校庆之际,”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1953侧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字校训字字珠矶、发人深省,赋予河大人以光大学术、200290恢宏文化的启示以及为国家、民族奋斗不息的历史使命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