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1.凯旋而纳之(使动,使……收藏)
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作动,作乱)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作名,细小的事情;形作名,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
(四)一词多义
1.盛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2)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4)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2)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2)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1)请其矢,盛以锦囊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而告以成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1)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2)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日
(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4)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5)(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四、理解性默写L《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o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6.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课堂练习吴时,字仲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触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祀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楠,辅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J累岁而卒,年七十八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己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J(节选自《宋史•吴时传》)L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8.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C.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D.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窠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这段话是说“章窠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力其后不可断,排除CD两项;“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项故选B项
2.D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故选D项
3.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选项夸大其辞,“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理解也有误,从文中来看,“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B项
4.1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用师,赢,诚各1分,大意2分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J进对,渝,速各1分,大意2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用师”,打仗,作战;“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事”,战事,战争;“以”,目的连词,来;“诚”,如果;“于”,至U;“前费”,前面所说的费用第二句中,“因”,因为;“进对”,上朝入对;“取”,夺取;“渝”,改变;“速”,招致参考译文吴时,字伸道,邛州人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学究出身;第二次参加考试,考中进土甲科.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想用,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到达了J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征召吴时为属下章窠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吴时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报,说“那中间所说的话,都是我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信,说“你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县,又贬他担任鼎州通判;没有赴任,提举河东常平司荒年,发放官库粮赈济百姓童贯经略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而取消他节度使之职吴时被召为工部员外郎,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时兴起算学,议论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春祭圣祖,祝板上写上大臣的名字,而祭奠孔子,仅列中祭.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停止升为太仆少卿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J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楠,王楠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回去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年七十八岁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京师两个学府(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